针对四川取消生育的婚姻限制,专家说:道德松一点,问题不大!


(资料图片)

文/地产八卦女 小艾

01

大家好,我是地产八卦女小艾。

历经疫情三年,终于过了一个圆满的春节。看电影、玩加特林烟火、野外郊游、垂钓,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年味。

然而,对于楼市而言,2023年春节并不能算一个惊喜的开端,只能说,马马虎虎吧。

例如,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虽然韧性强,但新开盘项目很少,以消化存量项目为主;再加上受到大量客户返乡的影响,这些一线城市的成交面积,较去年同期回落20%-30%。

与超级一线城市相对应,表现最惨的是二线城市。由于返乡,又没有一线城市的韧性,二线城市成交全面下滑80%,仅济南、合肥等少数城市同比去年有所增长。

反倒是,大家极其不看好的三四线,整体颇有起色。例如温州、阳江、淮南、惠州、中山、河源等地,掀起了一股“返乡置业”的小高潮。

▲疫情管控放开后,积攒了几年的返乡置业需求得以释放,而此时正值政策面宽松期、保交楼严管期,三四线楼市出现一波小高潮也就不足为奇了。

坦白说,作为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女生,我深深觉得房地产对于社会经济是极其重要的。

在我们老家,最重要的“三工”劳力,木工、瓦工、电工,都是靠房地产的工地吃饭。疫情期间,三四线楼市衰败,很多民工劳力都找不到工作,都靠以前的存款撑着,或者去外地一二线城市打工。

如今,三四线楼市又支棱了一下,虽说趋势下难以长久,但最起码,部分民工劳力不必舍近求远去外地打工了。这个跟中医药产业的“林下经济”,可谓如出一辙。

02

按理说,自去年9月底官方正式救市以来,房地产必然会有所反应。

然而,现在的楼市,却正处于一个无比微妙的时间点。

例如,当前决策层已经形成了新的地产共识,那就是定向放水托楼市,保交楼、救经济。

为此,决策层出台了一波又一波的利好。除了各种花式放开落户和限购,还在资金端上,各种降贷款利率,比如初八的时候,郑州就将首套房最新利率调整为3.8%(单利)。

▲想要救楼市,真正的突破点不止首套房,也许二套改善需求的贷款利率,更重要。(数据来源:小窝新房;数据日期截止1月13日)

说实话,“降利率、喊话房地产是经济支柱”这种微操作,我觉得肯定是不够的。频繁的出利好,反而让人觉得,管理层对地产的预期其实并不乐观。

房地产是信心行业,想要购房者有信心,必须要有政策的稳定。哪怕是利好政策,也应该一波到位,否则,“早买早傻逼”的思维惯性就会在市场中形成。

对客户而言,利好之后没赶上更大的利好,等同于被割了一波。尤其是当下的首套房阶层,他们没有享受过地产红利,如果感觉被割,势必会激起更大的心理不平衡。

03

如果说,管理层的共识一致,与民间的信心不足,这是当下房地产的第一个微妙点的话。

那么第二个微妙点,便是地方与开发商的关系。

坦白说,现在的地方政府很缺马内,原本房地产是最大的金袋子,但行业下行以后,土拍现场纯民企几乎无人问津,光靠国央企和地方城投,也是有心无力。

为此,除了在客户需求端解除限购、降银行利率外,地方政府在土拍端,也各种取消土拍的限制。例如提高预售价上线,缩减保障房比例,等等。

事实上,就连非常稳健的开发商,哪怕是背景雄厚的国央企也变低调了。例如2021年活跃的首开、金茂,现在也都不怎么抢地了。甚至有些其实还有钱的开发商在努力装穷,等待救市的纾困政策加码。

对此,我想起2020年以前,多少开发商去买排行榜,为的就是面上好看,显示自己有钱,吸引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优惠。

如今,开发商都是拉预警,甚至连供应商的合作款也故意拖欠,不是没钱,而只是想告诉大家,“做开发商真的很难”。

04

第三个微妙点,则在于DF与ZY的博弈。

还记得2021年的集中供地政策吗?一年不超过3次供地,这可是明明白白的条款。

然而,到了2022,在因城施策、百强房企拿地降低60%的前提下,就连北京广州武汉也不再集中3批次供地了,而是四五六轮甚至有地就供。

而这也意味着,这个政策在地方的努力下早已名存实亡,虽未见几个城市发文(貌似就长沙和南昌官宣了?),实则默默非正式退场。

▲取消集中供地,有利于灵活安排供地计划,适时助推楼市信心。(数据来源:小窝新房;数据日期截止1月13日)

事实上,除了取消集中供地,地方与上面的博弈,还表现在限购政策甚至人口生育等多方面。

例如,就在前天,四川还取消了生育的婚姻限制。

▲生育无需婚姻,虽说保障了“未婚先孕”和单身女性权益、降低了社会对私生子的歧视程度,还能促进人口生育意愿,但对于婚生子而言,很可能出现“生病婚生子照顾,遗产私生子分;父母劣迹影响婚生子,不影响私生子”的道德悖论,乃至实质性造成一夫多妻现象增加,“纳妾”糟粕卷土重来

综上,2023,也许很多规则和平衡将会改变。

对于楼市,2023,也许也是最微妙的一年。

本文作者:伍艾 97后地产小作者,欢迎关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