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茨淮新河河水清清,百里石榴画廊里已是硕果累累。忽而,一道彩虹横跨茨淮新河两岸,如梦如幻。一处处富有生机、传统文化绚烂的村落,宛若一颗颗耀眼的珍珠,散落在茨淮新河两岸。一处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壮美田园景致正在怀远大地上徐徐展开。
近年来,安徽省怀远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口,坚持高品质规划、特色化打造、产业化支撑,对村庄全面提质升级,打造具有怀远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规划格局,全县乡村建设展现新面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大河湾内有一个幸福湾
常坟镇镇北新村坐落大河湾,千里淮河从这里奔流入海。7月底,镇北村上千亩荷花进入盛花期。微风拂过,众荷喧哗。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传承,热烈和传统在这里交织。
镇北新村是明朝名将常遇春的老家。每年清明节,来自全国甚至是全球的常遇春后人齐聚镇北新村修缮一新的遇春园,缅怀先人。其他时候,遇春园则是另一番热闹的景象。
“晚上我们会在这里表演花鼓灯,经常围满了观看的群众。”常遇春后人、遇春园花鼓灯艺术团负责人常林润介绍,镇北新村有着极为浓厚的花鼓灯文化传统。“田间地头就是我们的娱乐场所。”农忙时跳一跳缓解疲劳,不忙的时候娱乐大众。艺术团成员最大者78岁,最小者20多岁,常常在镇内外演出。
花鼓灯活泼开放、大俗大雅,被称为“东方芭蕾”。与遇春园一栏之隔,有一个小小的展览馆,展示着镇北新村花鼓灯简史和收获的各项荣誉。说起花鼓灯的传承,常林润满怀自豪。王贵丰、马彩娣等两代人收获数以百计的荣誉,其中不乏“全国先进工作者”“工人先锋号”等国家级荣誉。30年来,马彩娣和丈夫一起在常坟镇花鼓灯培训班培养了近万名花鼓灯艺术优秀人才。
“我们围绕花鼓灯文化,把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紧密结合起来,聚焦旅游经济发展,擦亮‘遇春故里,鼓韵常坟’招牌。”镇北新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创新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激活文化内在活力。
四个“小目标”富了口袋
常坟镇往北,便来到白莲坡镇,在安徽省黄淮甲鱼良种繁育有限公司内,能看到一道极为别致的风景线。在公司董事长何传书的导引下,能够概览甲鱼繁育的全过程。
在30摄氏度的恒温孵化房里,隐藏着数以万计的“宝贝”。“这些中间有明显分层的,说明已经成功受精,正在快速长大。”何传书扒开孵化箱上的土层,露出鹌鹑蛋大小的甲鱼蛋,开始查看孵化情况。他说,一箱约有800枚。破壳后,小甲鱼会在室内育苗池进一步繁育,然后放养到室外成片的池塘里。
池塘内,粉红的荷花盛开,甲鱼们正在举行“美脖比赛”。水中、岸边,一只只甲鱼伸出细长的脖子,晒着太阳。“甲鱼是冷血动物,需要晒太阳维持体温。”何传书说,甲鱼经过1年的饲养后,在冬季到来前就会陆续上市销售。
“合作社有70多名养殖户,每年可出产2000万斤的甲鱼。”何传书介绍,鲜活甲鱼市场集中在北方,较为受限。活甲鱼在长途运输中,尤其是运往南方,会出现死亡或者鲜活度不高的情况。今年开始,何传书积极布局,计划在“农头工尾”上大做文章。
“甲鱼预制菜,在皖北地区我们应该是规模领先的一家。”何传书计划强化特色、树立品牌、拓展渠道、更上规模。目前,新建厂房已进入内部装修阶段,预计9月即可投入生产。“第1年能达到300万斤的产能,纯利润15%左右。”何传书说,工厂可生产预制和预烹2种,目前预制菜品牌已申请下来,销售端或可延伸至南方,进入烧烤店等市场终端。由于免去了中间环节,销售价可与鲜活甲鱼对等,进一步提高了竞争力。
2022年,安徽省黄淮甲鱼良种繁育有限公司产值已达到四个“小目标”。产业链提档升级后,预计将会给养殖户们带来更大的收益。几十名进入新工厂工作的村民,不远离家乡即可获得一份可观的收入。
鲜艳的中国红是底色
原本是芡河岸边一座饱受水患威胁的村落,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来自周边城市及长三角地区的游客在这里邂逅诗和远方。
7月28日,在怀远北部的榴城镇西南祠堂村,村口“皖北第一侨乡”几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宽阔的马路两边,错落有致分布着两层楼房,电线杆上的红灯笼和路边的飞檐四角亭衬托着浓厚的东方韵味。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家乡饱受水患,祠堂村的村民在亲朋的帮带下,陆续前往巴西经营小商品生意,如今已有69人旅居该地。
祠堂村在省级美丽乡村建设中,深挖侨胞文化,打造侨胞之乡,着力构建法治为本、德治为魂、自治为基的“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获评安徽省星级“侨胞之家”,2022年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如今的祠堂村,出门就能坐上公交车,家门口就是公园,生活便捷,环境整洁,吸引不少村民回乡创业,并在家乡搭建房屋。民风淳朴的祠堂村,邻里之间互相照顾蔚然成风,村民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的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立健全共享共治的治理新格局,村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祠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葛军介绍,原生态乡村传统文化魅力不断放大,也为游子们留下了记忆中的乡风、乡韵和乡愁。
“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西瓜是榴城镇沙沟村的特色,是怀远县农产品名片之一,也是省地理标志产品。
炎炎烈日下,沙沟村西瓜交易市场里,来往的种植户和商户络绎不绝,一辆辆满载西瓜的三轮车驶进,一辆辆拉满西瓜的货车驶出。今年,沙沟村种植了约1000亩西瓜,蚌埠市及周边城市商户都会来到这里进货。
“前些年瓜农们和进货的商贩都聚集在马路上。”沙沟村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场拥挤不堪乱糟糟不说,瓜农们还经常日晒雨淋。”为此,榴城镇出资兴建了西瓜交易市场,打通了助农售瓜“最后一公里”。市场规范的同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持续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商来到沙沟,进一步打响了沙沟西瓜的知名度。
每年夏天,苏先生都会开车来到这里收购西瓜。“沙沟的西瓜糖度达到13%,皮薄、沙瓤、汁多、味甜,反响一直很好。这2000斤西瓜,几个小时后就会出现在南京市,去掉来回路费,1天能有300元的利润。”沙沟西瓜为套种,每亩地能为瓜农增收约1000元的利润。
怀远县双桥集镇姚庄村党支部书记陈金山认识到,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姚庄村不断加强乡村文化软硬件建设。在姚庄村的北淝书院广场上,有一整列中国思想简史,收集整理了100位中国思想家的简介和主要成就,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目前,北淝书院藏书近3万册,未来将扩充到5万册以上。“‘北淝书院’是群众的文化乐园,农村书屋、文体活动室均免费向村里群众开放。”陈金山还将争取创办村级传统文化研学基地,开设书法、音乐、诗词创作等多个特色课堂,惠及全村儿童。
“热心肠”弘扬邻里互助
“搭乘这条乡村振兴产业路,村民增收致富有望了。”7月26日,魏庄镇胡巷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张再站在修缮一新的村道上笑逐颜开,“主干道原本宽约3米,如今达到了6.5米,并连接到各村民组,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出行难。”
除了修路,张再还在村里清淤开挖水塘,种植绿化,围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村庄环境。如今的胡巷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月底的胡巷村瓜蒌田里,瓜蒌个个如小南瓜一般挂在藤蔓上,丰收在望。胡巷村流转400多亩土地进行瓜蒌种植,村集体投资10万元选派资金入股。张再说:“胡巷村已在规划并建设乡村旅游、娱乐休闲设施等,将胡巷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和美乡村。”
在胡巷村,为人称道的还有医疗互助基金。该基金成立于2016年,由村民自发捐赠,救助对象主要为本村符合国家大病医疗救助条件,当年因大病医疗等费用支出自费部分超过1万元的家庭。项目运行几年来,有效缓解了大病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为胡巷村村民撑起一道坚实的“医保防线”,筑牢防返贫根基。
2013年以来,怀远县已完成16个农村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任务、215个中心村建设任务;2022年度30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2023年度30个省级中心村建设已启动规划设计。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怀远县副县长高瑞林介绍,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以产业富民强村为主线,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基础,统筹抓好中心村建设和一般自然村人居环境整治,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建设皖北地区彰显田园风光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记者 吴昊 通讯员 谢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