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史称高句丽,简称“句俪”或“句丽”,是公元前37年到公元668年的古东北亚国家。

高句丽国幅员辽阔,鼎盛时期的国土包括吉林东南部、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高句丽与中原维持着附属关系,是中国古代的边疆民族政权。


(资料图片)

高句丽历经西汉、东汉、东晋南北朝和隋唐,共存在了705年,在中原分分合合,从鼎盛到衰落,分崩离析又重新统一的时候,高句丽的政权一直都很稳固,直到被唐王朝和新罗联合灭国。

在中国历史的王朝很少有这般长寿的政权,更何况是在和古代中国这样的强国做邻居,高句丽是怎么“活”那么久的?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研究高句丽的长寿之道,不仅可以更深地了解中国历史,也对现今世界的局势变化有借鉴和反思价值。

高句丽的政治和经济

高句丽作为中国的一个边疆民族政权,其政治制度受到了中国的深刻影响,同时也具有独特的政治制度,其政治制度的完善保证了统治的有效性,加上与中原历代王朝建立了政治上统一、经济上互补、文化上交融的特定关系,高句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其壮大势力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1、早期政治制度平衡——三权并存制

在高句丽早期政治制度中,王权、贵族权和相权的三权并存制对高句丽的稳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东北亚的古代历史中,难免会出现王权和贵族相互争夺更多的统治权,且往往贵族会被王权打压,成为王权的附庸,但高句丽却建立起了三权并存制,解决了国王与贵族直接的矛盾,因为相权穿插其中,成为两者的缓冲。

髙句丽的三权并存制以乙巴素任国相开始,直至美川即位三权并存制达到鼎盛。先说王权,国王的权利主要有三个方面,统领掌握全国军权、控制诸部大加以及对各级官员的最终任免权。

贵族权表现为诸家权,表现为管理自己部里面的事务、参与国家事务并提出决策以及举荐各级官员。至于相权的表现,《三国史记》之《故国川王纪》与《乙巴素传》都称乙巴素任国相后,故国川王“令知政事”,负责制“政教”行“赏罚”之事,说明国相参与管理政教和赏罚等事务,与中国古代的宰相类似。

国相是王权与四部贵族支持的产物,是缓和权力矛盾的平衡器。朱蒙建立高句丽后,王权绝对化和桂娄部之外的四部贵族自主权相矛盾,国相制建立后,国王与四部相互妥协,自此,三权并存的高句丽从联盟过渡到统一的高丽王国。

2、独特多样的经济类型

高句丽的经济生产生活类型极具特色,不同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畜牧经济和中原农耕民族的农业经济,高句丽以渔猎经济为主,农业经济为辅,再逐步发展成为两种经济模式并重的经济类型,其手工业商业也非常繁荣。

高句丽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多山、气温以及降雨等地理环境影响,粮食生产长期不足。《三国志·高句丽传》记载:高句丽“多大山深谷,无原泽。随山谷以为居,食涧水。无良田,虽力佃作,不足以实口腹。其俗节食。”

但随着与中原的交流加深,铁器农具传入,高句丽的农业自此得到很大的发展,社会生活极大改观。后来高句丽向外扩张过程中,占领了乐浪郡、带方郡、辽东郡等先进农耕地区,农业进一步发展,并且引进了中原农作物,文献《太平寰宇记·高句丽》记高句丽有“有粟及麦、穄,菜则有葵”,说明其粮食种类已十分丰富。

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足够的粮食,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高句丽毕竟多山平原少,因此渔猎畜牧业是高句丽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高句丽的渔业生产有两种方式:网捕和垂钓,生产规模大,生产效率高。

在狩猎方面,高句丽的古墓壁画多次出现山林逐猎的生动画面,反映了狩猎对于高句丽生活的重要意义。

高句丽人们的猎获物主要有:虎、黑熊、野猪、鹿、狍子、黄羊、貂鼠、兔、雉鸡等,可观的收获量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出境向中原政府进贡或进入市场换货,《后汉书·祭肜传》就有记载“高句丽之属,遂骆驿款塞,上貂裘好马”。

除此之外,通过与中原的交流和学习,高句丽人已能采集、炼制金、银、铜、铁,并用以制造生产、生活用具和各种装饰品,制陶业、纺织业及其他手工业繁荣发展。高句丽的建筑、造船业非常发达,高句丽远洋交聘日本,频繁渡黄河和朝贡中原,商业贸易频繁,经济欣欣向荣。

优秀的军事制度和策略

高句丽的军事发展对其他国家的建立、稳定和扩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高句丽能在东北亚不断扩张领土、走向强大,并在历史上存活705年之久,其对军事的重视和精明的策略功不可没。

1、军事制度和布局

高句丽的军事指挥体系中最高统领是国王,国王可以总揽军政大权,颁布战争命令,亲自或者派遣将领率兵打仗,国王一般将军权委派给具有军事才能或者太子。

地方军事体系通常和地方行政体系相一致,即高句丽的地方行政与军事是合而为一的,地方长官同时又是军事指挥官,统领地方军队,和平时期是行政官吏,需要打仗时则变为军事指挥官,灵活性高,这是高句丽军事制度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高句丽的防御体系非常坚固,体现在建立了以其都城为中心的山城军事驻防地。山城地势凶险,易于防守,又是交通要塞,大小不一的山城相互呼应,形成一层又一层严密的防御体系,敌人非常难攻破。

高句丽的山城军事防御设施完善,为了便于防御作战和长期坚守, 山城内一般都有将台、烽燧、仓库、兵营、水池等设施。城墙上也大都有女墙、雉堞、角楼、望楼等,军事功能齐全。山城既是国王加强政权统治和抵御外敌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在扩张领土时保障自身。

高句丽军队组成多样,随着国土的扩张,高句丽征服其它民族,人口增多,军队从只有高句丽人到后来的高句丽人、靺鞨人、扶余人、汉人等共同构成,高句丽的军队编制有步兵、骑兵和水军,其中最多的是步兵,其次是骑兵,高句丽盛产战马,因此高句丽骑兵富有强大的战斗力。

此外,高句丽军事装备亦相当精良,且受中原影响很大,《北史.高丽传》 载,“兵器与中国略同”。铁制的、铜制的、长兵器、短兵器、抛射兵器、防卫兵器,防卫型武器有铠甲、头盔,甚至战马也穿戴铠甲,总之是应有尽有。

最后,高句丽对外征服时,攻城略地,掠夺人口,使战败方对其称臣纳贡,俘虏政策是不杀俘虏的士兵和百姓的,这一点是比较仁义的。

2、精明的军事策略

《三国志·东夷传》中说高句丽人:“ 性凶急,喜寇钞”,高句丽人擅长山林骑射,能攻善守,是一支军队素质高的北方劲旅。尽管高句丽在很多时候愿意对中原王朝俯首称臣,但也不断地威胁着中原,因此与中原产生了许多恩怨情仇。

西汉时期高句丽归属汉朝玄菟郡的高句丽县,国王接受汉朝的朝服,两者相安无事,直到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征伐高句丽讨伐匈奴未果,开始针对高句丽,诱杀大王将,贬斥为下句骊,从此打破了两国的和平相处。

《后汉书·东夷·高句骊传》有载:“王莽初,发句骊兵以伐匈奴,其人不欲行,强迫遣之,皆亡出塞为寇盗。辽西大尹田谭追击,战死。莽令其将严尤击之,诱句骊侯驺人塞斩之,传首长安。莽大悦,更名高句骊王为下句骊侯,于是貊人寇边愈甚。”

东汉光武帝恢复高句丽王号,以中央王朝皇帝的身份肯定了高句丽封国与高句丽王的地位,为高句丽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高句丽侵扰辽东、玄菟和乐浪北部地区,失败后高句丽王乞罪降服,东汉依旧以对封国之礼相待。

到了三国时期,高句丽想通过曹魏打击辽东公孙家,公孙家被打败后,高句丽开始侵吞辽东地区,曹魏意识到高句丽的野心后,立刻征讨高句丽,高句丽不敌称臣。

在南北朝时期,高句丽抓住中原混乱的局势,不遗余力扩展自己的实力,降服周边小国、趁乱侵扰中原。隋唐时期,多位皇帝出征高句丽。

隋文帝由于瘟疫和自然灾害战场失利,高句丽又伏低做小,表示自己有错,征讨只得作罢。隋炀帝由于不熟悉地形和内部矛盾,前两次征讨失败,第三次高句丽不堪重负,主动投降。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受到高句丽的顽强抵抗,遗憾收场。但唐朝不断骚扰高句丽,又灭其盟友百济,唐高宗联合新罗最终灭了高句丽。

总结

高句丽之所以能存活705年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高句丽内部三权并存,政治制度稳定,农业和渔猎并重,手工业和商业发达,经济社会水平高,军事制度灵活,山城易守难攻,军队组成多样且富有战斗力,装备上与中原相差不大,骑兵铁骑勇猛好斗,俘虏政策仁义。

另一方面,高句丽不介意在自己尚未强大时向中原妥协,称臣纳贡,也会在中原动荡不安时毫不客气地发动战争,侵扰中原和征服周围小国,不断壮大实力,生命力非常顽强。

参考文献

1、《探索高句丽,中国历史上消失的王国》

2、《高句丽史综述》

3、《高句丽早期政治制度中的平衡体制》

4、《高句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微——以鸭绿江流域经济状况为中心》

5、《高句丽军事问题述略》

6、《两汉时期高句丽的封国地位》

7、《简述高句丽历史及隋唐连征高句丽的原因》

8、《唐丽战争原因综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