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打开西房门窗,通风透气、去潮除湿;查看、规整百余件视若珍宝的老物件;向访客讲述这些古物的名称、用途、使用年代……夏末秋初,在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东黑山村一户农家院里,96岁的年景花老人每天拄着拐杖,像往常一样忙碌着。

​年景花老人介绍自家珍存的农家老物件。

“这些东西都跟随我七八十年了,几天不看就觉着缺点啥。”年景花看着三间西配房里堆满地、挂满墙的老物件,脸上皱纹间满是笑意。那些大到织布机、纺车、水瓮、苇席、古旧农具及家具,小到笸箩、茶壶、油灯、梭子、棒槌、瓦罐、节庆祭祀用品,斑驳的锈迹里、脱落的漆面下,浸满农家百年的劳动艰辛、生活历程。

年景花回忆说,自己16岁由邻村嫁到山乡东黑山村,纺线、织布、种田,样样拿得起。她和老伴几十年勤俭操劳,对家里用品、农具修修补补,破旧了也舍不得扔。期间,几次盖房腾屋、儿孙结婚,对这些老物件也总是精心收管、保存。

“有好多物件是我祖上和公婆置办、传下来的,有100多年了,留个念想,让孩子们看看,不能忘了过去。”老人说她年轻时吃红薯蔓、树叶汤,白天下地劳动,晚上点着油灯织布,还年年受穷;如今大米、白面天天吃,庄稼地里跑的是大机器,锄耙都归了库,做顿野菜坨子算换口味。

年景花老人儿孙满堂,头脑清楚,手脚勤快,每天打扫屋子,拾掇小院,总是闲不住。特别是2021年11月之后,她院中保存的一处古民居——团瓢,被徐水区政府确定为“历史建筑”,予以挂牌保护。乡村乡愁探访者、历史文化爱好者、在外归来的游子及附近中小学生,时常光顾这座古朴的院落。老人总是热情相迎,一遍又一遍讲述古物、古屋的前世今生、自己九十多年的经历感受和现今的幸福生活。

老物件汇成励志好教材、古民居写满山乡变迁史。近期,年景花老人的儿孙与当地干部商议,依托丰富的实物资源、特色场景,准备把小院打造成民俗馆,免费开放,传承乡村历史文脉和风土人情,让更多的人记住乡愁、受到教益。

作者:刘柯旋 苏晓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