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可以展现出你不曾知道但真实存在的世界。”昨日(6月21日)下午,解放碑重庆书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李燕燕在此畅谈非虚构写作,分享最新非虚构集《食味人间成百年》、中篇报告文学《穿越焦虑》创作感悟,让读者感受到非虚构写作的独特魅力。

▲李燕燕畅谈非虚构写作

当天,由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新华书店集团、重庆日报共同主办的“阅读面对面”重庆文学公开课系列活动之从非虚构到“非虚构”——李燕燕《食味人间成百年》新书分享会举行。有读者好奇,此次活动标题为何有两个非虚构?对此,李燕燕解释道:“第一个非虚构是现实,第二个则是作品,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就是把现实转化为文本的过程。”


(资料图片)

在李燕燕看来,非虚构写作与虚构写作,根本的区别在于真实,真实是非虚构写作的生命。如何理解这种真实呢?难道照本宣科描摹社会生活就是真实吗?她认为不然,“非虚构是‘宽容’的,如果我们把一部非虚构作品比作大树的话,树干和分支是真实的存在,树叶则可以进行幻化和想象,当然这种想象也要以真实为依据。”

▲上游新闻文化频道负责人陈泰湧作为嘉宾与听众互动交流

李燕燕说,非虚构写作要尽可能地呈现生活的“六十个面”。“我们究竟能看见多少个面?我们所见的真实就一定真实吗?甚至我们的视角,亦有平视、仰视、俯视之分。所以,写作者最需要的是在呈现手段上下功夫——‘如何呈现给读者’是作家的本领,‘感受评判’是读者的权利。”她说,她总提醒自己尽量不选取太重大、太特殊的题材,和当下新闻热点保持一定距离,后退几步,再后退几步,才能够更冷静地看见和思考社会生活面貌。非虚构包含报告文学。非虚构和报告文学有怎样的区别呢?她说,报告文学强调新闻性和事件的重大性、突发性,非虚构则更关注百姓记事。可以说,非虚构更容易引发大众读者的共鸣。跟随作家之笔,读者可以走到左邻右舍,走到我们熟悉的人面前,让我们感受到,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片叶子,我们身上的快乐、痛苦、彷徨与悲伤,都是和社会这棵“树”,都是和这个时代同呼吸、共脉动的。

▲重庆市“全民阅读点灯人”余启红与听众互动交流

就拿《食味人间成百年》来说,这部作品以食物为线索,叙写川西生活百态,在看似细碎繁杂的家常中书写普通百姓美好坚韧的生存特质。正如沙坪坝区作家协会主席刘清泉评价的那样,李燕燕的非虚构写作,写的无疑都是“小史”——小题材、小人物、小事件、小生活、小切口、小时代。那若干“小”中的具体与生动,“细”中的无遗与铺排,“真”中的情感与意志,确实打动了众多读者的心。

▲李燕燕为读者签名

最后,李燕燕表示,非虚构写作并不比虚构写作容易,非虚构写作有一道看不见的“门槛”,要求写作者必须进行小说和散文的相关修炼,实现“小说语言特质、散文内涵气韵与真实”的结合。

(文/赵迎昭 图/刘军)

特约编辑:杨小霜

编辑:朱阳夏

审核:冯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