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以“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为主题,强调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与获得感。“博物馆疗愈计划”第三站走进良渚博物院,将“博物馆疗愈”作为一种走入日常、贴近大众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推动公众在文化体验中安顿心灵。
博物馆这一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场所,正悄然成为都市人的心灵栖息地。博物馆为何能带来心理疗愈?它又为哪些人群提供独特的心灵支持?其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具备哪些不可替代的优势?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分享了他们的见解。
(资料图)
“博物馆疗愈计划”良渚站。出品方供图
上海大学考古文博专业副教授王思怡从三个维度分析了博物馆的疗愈功能:“首先,作为免费开放的公共空间,博物馆首先提供了一个让人从现实中抽离的‘异质环境’,帮助完成‘心理充电’;其次,精美文物不仅能激活大脑的奖赏机制,更通过展现超越个体生命长度的时间尺度,为我们反思当下提供全新视角;最后,博物馆营造的静谧、有序的物理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安全的心理容器。”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作家陆琪从心理机制角度指出,博物馆通过呈现历史、文明与艺术等众多“平行宇宙”,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安全而丰富的心理探索模式。当一个人的注意力被这些全新世界吸引,就能从反复反刍的情绪内耗中自然脱离——这正是对抗当代人普遍心理困境的有效路径。
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陈海贤则从深层需求层面阐释:“现代人的许多心理危机,源于与超越日常的精神叙事失去了联系。博物馆保存着文明长河中的真实印记,让我们意识到自己不只是琐碎生活中的个体,更是一个有着深厚‘来处’的传承者。与这样的宏大叙事建立联结,精神空间自然开阔,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疗愈。”
在本次文物导览中,多种玉器不仅作为考古实物被展示,更成为连接古今心灵、传递生命智慧的疗愈媒介。
王思怡在导览中解读,玉琮是良渚最具代表性的礼器,玉琮不仅属于祭司与首领,更承载着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认知,其中的孔被视为连接天地的通道。这种对超越性联结的渴望,在今天依然存在,与自然、他人乃至更高意义建立连接,能有效缓解现代人的孤独与虚无,让我们感知自己是更宏大整体的一部分。
玉琮。节目截图
陆琪则从行为心理学角度观察,无论是古人佩玉以彰德性,还是当代青年佩戴“拉布布”传递态度,饰物始终是自我认同与社会表达的外化。佩戴行为背后,是个体希望被看见、被理解的心理需求,这是一种穿越时代的身份建构与心灵对话。
“博物馆疗愈计划”源于腾讯新闻《我有一个想法》生态计划,由创想者王思怡提出“去博物馆,修复自己”的初衷,旨在将历史文物与心理学智慧相融合。项目希望通过走进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探索本土化的疗愈路径,让文物真正成为可感知、可共鸣的疗愈资源。【责任编辑:沈杰群 郭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