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苍莽,牧草绵延向天际。炎热的天气让其他动物都藏了起来,只有“哞哞”的牛叫声和铡草机细碎的“嗡嗡”声响彻山谷。

在堰塘乡民主村肉牛养殖基地,细碎的草料从铡草机里涌出,基地负责人吴高祥和妻子胡志翠正在给牛群投喂,几头“急不可耐”的牛崽子从牛栏的缝隙中窜出,一脸惬意地享受“属于”它们的午餐。


【资料图】

“养牛不简单,要想养出膘肥体壮的牛更不简单。”胡志翠介绍,在肉牛养殖这一块,草料合理搭配,还要注意防疫等事项,这样饲养的牛儿才能膘肥体壮。

2013年,吴高祥兄弟5人都在外打工,家里的老人、小孩没人照顾,村里外出务工的人数很多,使得许多土地撂荒,想到好资源就这么浪费了觉得可惜,再加上吴高祥从小对养殖有着浓厚的兴趣,就下定决心回乡发展养殖业。

起初,吴高祥借助在外打工赚的钱养殖起了7头肉牛50头羊,获得了不错的收益,养殖规模也在慢慢增加。2016年,随着规模的增加,开始出现“牛羊争草、人力不足”的状况,这时的吴高祥遇到了难题。

恰逢德江县委县政府出台“见犊补母”政策,吴高祥下定了养殖肉牛的决心,并在民主村村支(两委)的支持下,以“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成立了德江县民利鸿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年年都有牛犊生,年年都有新收入。”说到这里,吴高祥脸上堆满了笑意,自从养了牛,生活出现了大变样,不仅改善了自家经济状况,还给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和致富道路。

如何防疫、配料、准备哪些药品……十年下来,从刚开始的肉牛养殖“小白”,到现在都心中有数。有了这些技术,他更没有选择“深藏于心”,而是将其分享给当地村民,这些年来,在他的帮助下,村里面养殖肉牛的农户慢慢多了起来,自己的肉牛也发展到了158头。

肉牛发展起来,在饲养上又出现了问题。在外购买玉米、牧草等饲料,不仅时间上耽误了,养殖成本也提高了。这不,这片荒山便被吴高祥和村民们利用了起来,种植起近600亩的牧草、甜玉米和甜高粱。

“可不是,收割牧草时就是用工最多时,有15个人左右,每人每年几乎都有近两万元的额外收入。”胡志翠高兴地接过话茬。

这些改变、努力胡志翠全都看在眼里,在问及她对养殖肉牛的看法时,她说:“只要勤快,稳赚不赔,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更要抓住机会,努力向前跑。”

如今,民主村已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肉牛养殖产业链,产业基础雄厚,发展空间广阔。目前,全村共有80多户农户发展肉牛,肉牛存栏量已达500多头,去年该村实现村集体经济创收8000元,村民量化分红32000元,带动当地群众就业达200余人次。

近年来,民主村重点围绕肉牛产业,按照“种养结合、优势共扬、短板互补、抱团发展”的思路,支持和引导村民们积极参与到肉牛养殖产业中,壮大肉牛养殖规模,补齐肉牛产业发展链条,使其逐步走上产业化、市场化发展道路,为乡村致富创造出新条件。

“我村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盘活农村资金、资源,鼓励更多的村民参与到发展肉牛的行列当中,继续做优做强肉牛产业,实现村集体、合作社、村民三方共赢。”村支书吴太飞如是说。

产业富民,百姓增收。在吴高祥的帮助和村支两委的带动下,堰塘乡民主村的肉牛产业已经取得初步进展,一个个吴高祥相继涌现,用“小产业”发挥“大优势”,为村民增收致富写好歌、谱新曲,“唱”响强村富民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勇

编辑 葛永智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