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网友介绍说,移民美国的华人大妈在路边摆摊卖新鲜蔬菜。菜哪来的?自家后院种的。

别人质疑:“出国种菜?亏你想象力超群?”还有人质问:“这都是一些高端人群,怎么能干这种活儿呢?出国的这些精英们不觉得掉价吗?”

我对此倒是不怀疑,不惊奇。因为我知道有一位华人主妇真就这么干的,而且一干就是几十年,少说也有30年。


(资料图)

她,就是出身北大的“四绝才女”张充和。她不仅在家种菜,还很享受种菜生活,兴致来了,就写点田园诗,后来传回中国,曾引起轰动,流芳至今。

她为何会种这么多年菜呢?

1、张充和种菜,一种30年起步。

张充和,1913年生,其曾祖是晚清淮军二号人物张树声,其父是民国教育家张冀牖,她可说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

1934年,她以国文满分、数学零分被北大破格录取,以试读生资格入读北大。翌年初,因得了严重的肺病,被迫退学。

她善诗文、书法、绘画、昆曲,晚年时,曾被人誉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此语一出,引来无数点赞,并风行中国,成了她的独有标签。

1948年,她35岁,与小她3岁的德裔美国人傅汉思在北平结婚。翌年一月,随夫赴美。

在加州过了12年后,1961年,傅汉思接受耶鲁大学的邀请,到该校担任副教授,几年后升为教授。张充和一家从此在耶鲁所在地新港定居下来,直至她逝世。

从1962年起,她开始学着在自家后院种菜。其后越种越老练,收获越来越丰厚,她倍感自豪。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晚年。

晚年什么时候停止种菜了呢?不太清楚,只能估测。1995年,她72岁时,丈夫傅汉思数病缠身,拖累到她,她需全力照顾,也许没了精力种菜。如此算来,就是种了33年。

当然,期间因傅汉思多次出外做访问学者,有时一出门就是一年,张充和自己或全家都会跟随而去,她也就没机会种菜。

抛掉这些年份,估算下来,她种菜的年数,应该不下于30年。

2、张充和为何种菜?她讲过2点理由。

从张充和写给大弟张宗和的信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1960年,她说,加州的蔬菜有时比肉还贵,她买菜就挑健康又便宜的,如胡萝卜,又便宜又补人,他们一家都爱吃。

1961年,搬到新港后,她又说,这里的水果贵,蔬菜也贵,譬如一颗白菜要0.4美元,他们便吃罐头蔬菜,不过养分虽一样,但味道真是糟。

1974年,过了13年,她还是嫌贵:“尤其近几年来蔬菜奇贵,你们无论在中国哪一省也想象不到。以谟(晓木按:张充和女儿)今年十四岁,几年前说:‘等我赚了钱,我要吃一棵整的生菜。’你们听了可好笑吧。”

1975年,她着重说到市面上的蔬菜质量问题:“你们在国内,不知我们这儿蔬菜是多么不好。菜市上红红绿绿摆得好看,本地出的很少,都是别处送来,譬如番茄一类都是未熟即摘,其味很坏,……”

1976年,仍在唠叨菜贵:“说起蔬菜,你们在国内的人不知道,也觉得不值一谈。我们几个当家婆,一见面即谈蔬菜,哪处好哪处便宜。”

总结张充和这些年的抱怨,可以得知她种菜的动因,那就是:市面上出售的蔬菜,要么贵,要么口味差。

这就是全部理由吗?不,关键并不在此。真正的关键是生活压力大。

3、美国中产家庭负担重,手头紧张,只好省吃俭用,自己动手

1959年,因一双子女尚在婴幼,张充和辞职在家,当了全职主妇,一家四口全靠傅汉思一人的工资。

8年后,约自1967年起,受耶鲁大学聘请,她在该校教了一门书法课,每年仅春季一学期,三个月左右,算是多了一份工资。

张充和家是典型的中产家庭。1960年,傅汉思在加州斯坦福大学任教时,其税前工资500多美元,来耶鲁后,涨了一些,600美元上下,家庭年收入在6000—7200美元之间。

据伊沙贝等所著《美国近百年经济史》,美国1960年家庭收入的中位数为5620美元。可见,张充和家的收入正好处于美国家庭中等收入水平。

后来,傅汉思升教授,张充和教书法课,收入应该增长不少,但即便翻一两倍,仍属于中产阶层是无疑的。

张充和曾给她的大弟张宗和算过一笔账。1961年,傅汉思月薪600元,扣除所得税、养老金、房贷、房产税、房产险、车贷、汽油费、医疗费等,七算八算下来,四口人“每月吃饭穿衣应酬旅行,只有百余元”。

张充和夫妇都是纯粹的读书人,不会搞投资,弄理财,除了工资也挣不出更多的钱。但手头持续紧张,怎么办?

张充和就一个字——省!为此,她精打细算,节衣缩食,能自己动手干,绝不花钱雇。

比如理发,她承包了一家人的头发,一干几十年。后来,作家艾青、王蒙访美时,因嫌理发贵,就是张充和给他俩理的。

其它如油漆、换锁、锯树、做木箱、做凳子、换水龙头等等,家里大小事,自己动手能干得了的,一定自己干,干不了的,现学现干。

自己动手的重头,就是下文要讲的种菜,可谓费劲心力。

4、要想菜种得好,够吃,就得下死功,脏累苦都不怕。

1962年,张充和头次试种,播的是韭菜。翌年,又种了番茄、四季豆。

春天下种时她还担心,“因无经验,恐没有收入”。到暑夏,长势不错,“番茄大盛,可是又大器晚成,市上半月前已有本地的出现,我的尚未红”。因此,她感觉自己的手气,对于“菜蔬不太有运气”。

几年后,随着栽培经验的累积,这块后院逐渐产出了品种多样、数量可观的蔬菜,让张充和自豪的,都恨不得封自己为“种菜小能手”了。

总括起来,大体要做如下一些事情:

※自制肥料。

对于肥料,张充和尚不相信化肥,多用牛粪和骨粉。骨粉虽好,但贵。因此,他们经年累月自制有机肥,俗称“堆肥”。

具体方法是:自己做个大木箱子,每年把院里所有草头、草根,厨房中所削下的瓜果、菜边、鸡蛋壳,加上一些土,放木箱里堆起来,大致一年后即成上好的肥料。

※播种、育苗、移栽。

每年2月间,张充和一家在室内播下各种菜种,培育秧苗。当4月天暖和了,便在后院挖地,至中下旬“夜间不至冰点即可移栽”。

不过有时天暖得晚,也可能延迟到五六月份才移栽或下种。如1978年,已是5月25日,“黄瓜下了三次种都没有出”。

※拔草、上肥、清理。

一般每年4月至10月,张充和得付出相当时间在小园劳作。她总结说:“我每天至少两小时拔草,上肥,清理,下种,分秧,忙得很。”

草如何拔?因为后院地少,栽种得拥挤,“种得挤就不能锄草,爬在地上细细的拔”。

她讲过一件趣事:她曾见一位苏州老乡把番茄种在树荫下,她问何故,老乡说,种地时没有树荫,因为那时树叶还没长出。

如此一天天一年年辛苦下来,她获得了丰厚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回报。这反过来让她越种越来劲,停不下来。

5、种菜的回报,不光是收获蔬菜,还能安神遣闷。

多少年下来,不大的后院,陆续种过至少十几种蔬菜。

包括韭菜、黄瓜、茄子、番茄、白菜、四季豆、豌豆荚、菠菜、空心菜、雪里蕻、水疙瘩、小红萝卜,此外“还有几种美国菜,都是平时买不起的”。

每年收成,以3个年份为例。1971年达156斤,1972年至200斤,1973年到10月16日已收230多斤,且地里尚有“茄子、番茄、韭菜、四季豆还在长”。似有逐年攀升趋势。

这些收获,可供一家人一夏一秋的蔬菜食用。既节省了一笔开支,又能吃得鲜美,同时还有一份收获的喜悦。

诸种蔬菜中,数韭菜最让张充和自得。1971年产了近50斤,除了当年现吃和送人,还腌了“和在馅子里放进冰箱可藏两年”。

她夸耀说,“我的韭菜在新港是一绝,叶子肥大”,“又粗又嫩”。有一回访客不知情,“来了送礼送了两把韭菜,五毛一把,像头发一样细而老”。尴尬了!

对张充和而言,种菜,不仅是为了收获蔬菜,还具有很强的安神遣闷功能。

1962年,她说:“这几日在拔草,拔草除了得好空气,还可以消恨。拔一颗又顽固又坚硬的草根,好像是除一个坏人。不怪旧书上常提到蔓草之忧恨。”

1年后又说:“这一阵子也睡眠不好,可是做做园子便觉安定。”

10年后仍说:“我心里一烦就去搬运肥料,挖地拔草。”

她总结道,虽然每天得忙种菜的活儿,“但非常高兴,心里一烦便去园中做工。身体就很健康。也看出成绩。看草木生长,可以增长生趣,……”

“看草木生长,可以增长生趣”,这才是种菜给予张充和的最大回报。

6、种菜的最大回报,是让生命充实,生机盎然。

约在1967年,诗兴偶发的张充和,写了一组诗,起名《种园即事》。后来又增补了几首,包括了扫雪等非种园之事。因此,1973年她再抄录时,更名为《小园即事》。

其中一首这样写:

当年选胜到天涯,

今日随缘遣岁华。

雅俗但求生意足,

邻翁来赏隔篱瓜。

第1句“当年选胜到天涯”, 总结过往。48岁以前,张充和向往的是“愿随波底蝶,随意到天涯”,结果却漂泊不定,到处迁徙,感慨说:“每次换一个地方,总觉得前途茫茫……”来新港前仍心中没底,孰料来了就给待住了。

几年过下来,看明白许多事情,外加阅历也到了,遂有第2句:“今日随缘遣岁华。”

这是看明白后认命了。不“选胜”了,不求在烟火人间寻得世外桃源了。即便自己千选万选,最后选到美国,选到新港,发现这里也不是世外桃源,依然是家庭负担重,生活压力大,也不会再选了,就安定下来,只愿把日子平平静静地“遣”去就好。

她的“遣”,不是那种“人到中年万事休”,得过且过、混吃等死的活死人态度,而是像第3句所言“雅俗但求生意足”——

雅如写书法唱昆曲,俗如掘土块拔草根,没什么分别,都只服务于一个目的,只求所种菜蔬、所寄身心的生机盎然,活力充盈。

这就是种菜给张充和带来的最大回报。

不懂投资、理财等“生意”的她,却从种菜中,领悟到另一门“生意”,一门关乎人生活法的“生意”。

那就是,“雅俗但求生意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