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诞生的城市,对于上海而言,工人新村是不可磨灭的历史痕迹,工人新村的出现,令入住的工人们告别了棚户和滚地龙,成为当时“上海工人的大喜事”。可以说,工人新村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感情”,是一代人曾经的追求和向往。11月8-9日,首部反映上海工人新村题材的大型话剧《暖·光》将在YOUNG剧场首演。

话剧从“工人新村”这一角度描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工人日新月异的面貌,展现社会发展所走过的历程和百姓日常生活,刻画了从上世纪50年代初直至当下的时代变迁。该剧通过师兄弟两家人在建造、扩建、改造工人新村的热浪中的起起伏伏,展现了主人公搬入、搬离、再搬入工人新村的曲折人生经历,通过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从而谱写了一曲工人新村的歌谣,而贯穿于时代洪流之中的是党和政府无比关心关注着工人群体和工人新村。

巧合的是,话剧《暖·光》的制作班底与工人新村也有着深厚的关系,编剧管燕草从工人新村成长起来,她的父亲是著名的工人作家管新生,出版了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工人新村——上海的另一种叙事记忆》,导演石俊也是从工人新村走出的戏剧博士。

在该剧的剧本研讨会上,曾在工人新村生活过的著名学者毛时安、陈思和对这部话剧给予了饱含温情的指导。毛时安认为,该剧以艺术手法展现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切实改善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举措,题材填补了一段历史空白,正当其时。陈思和表示,工人新村不仅是一种历史的怀旧,更有象征意义——新中国成立了,工人才有了主人翁的地位和意识,创作中加强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塑造,突出工人新村这一象征的特殊意义。

上海作为我国最早最大的工业城市,曾经涌现出一批反映工业和工人生活的佳作,但近些年触及上海工人和工业的作品十分稀缺。《暖·光》不属于观众已经习惯的都市话剧,但却真切地反映了几代人在都市里寻常生活的话剧,其中有生活形态的直陈,也有思想观念的颠覆与转变。作品书写着从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新世纪直至当下、整整70余年普通人的生活和奋进,书写着独属于上海的共同情怀。

《暖·光》由杨浦区文旅局出品,是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重点资助项目、上海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项目,同时被列为中国文联2023扶青计划资助类立项项目,由上海现代人剧社与中国文联上海两新文艺基地制作演出

作者:王筱丽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