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瓦股份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所处行业发展情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公司所处行业为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行业,正极前驱体是构成新能源电池的关键材料,对电池的理化性能有直接影响。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驱动了锂电产业的快速扩容,作为锂电关键材料之一的三元前驱体,正经历高速发展。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预计未来终端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继而带动前驱体材料需求旺盛。当前,动力电池主流技术路线呈现出以三元正极材料和磷酸铁锂为主,其他技术路线为辅的发展格局。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2023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总装车量为152.1GWh,同比增长38.1%,继续保持蓬勃发展趋势。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为48GWh,占总装车量的31.5%,同比增长5.2%;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为103.9GWh,占总装车量的69.3%,同比增长61.5%。结构上,磷酸铁锂凭借低成本、高安全性等特点在出货结构上占优,但其能量密度较低、低温性能较差、技术迭代空间较小。与之相对,三元正极材料弥补了磷酸铁锂在能量密度上的短板,并具有更丰富、长足的发展路径。随着未来供需波动的方差收敛,原料价格趋于平抑,预计三元材料的市场竞争力将逐渐得到修复。由于三元正极材料和磷酸铁锂各有优势,长期来看,未来市场大概率将呈现二者并存的局面。

(二)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逐渐成熟,下游终端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性能、续航里程、安全性、性价比等指标的要求不断提高。在需求导向下,电池技术的不断突破,呈现向单晶化、高镍化、高电压化、半固态/固态、掺锰改性、钠离子电池等方向的革新,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从消费电子、乘用车逐渐延展到二轮车、小动力、储能等领域,行业天花板在逐渐抬高,展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1.单晶、高镍、高电压、低钴的三元正极材料,是未来高端动力电池的发展趋势

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等于质量(体积)比容量与平均工作电压的乘积。提高材料的质量(体积)比容量或提高平均工作电压,均可实现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提高能量密度的同时提升安全性,是高端电池的主要目标。

(1)高镍化:提升能量密度

三元材料中,镍是主要的电化学活性元素,提高其比例将使电池可反应电子数增多,进而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支持更长续航里程。高镍是提高单位能量密度普遍、有效的方法,但随着镍占比的提高,会随之产生一系列问题,如Li+/Ni2+混排、表面不稳定、相变导致的微裂纹及有效组分溶解等,导致材料容量衰减、倍率及安全性能变差。

(2)单晶化:结构更稳、安全性更好、寿命更长、适合高电压

晶体结构上,单晶材料为一次颗粒,粒径约几微米,呈现单分散状态,多晶材料则是若干直径约几百纳米的一次颗粒团聚而形成的直径约十微米的二次球,相对更为杂乱、不均匀。因此,多晶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由于颗粒不断膨胀收缩,容易导致材料开裂、破碎,尤其若在高电压下充放电,容易产生晶粒间微裂纹,并与电解液在材料表面发生副反应,进而导致晶体结构稳定性变差,不适合高电压。此外,由于多晶材料晶体颗粒之间的连接较为脆弱,在极片冷压过程中容易导致颗粒破碎,引起电池性能恶化。而单晶材料由于颗粒内部结构密实,不存在晶间界面,高电压下反复充放电不易产生晶粒间微裂纹,可有效抑制因微裂纹产生的副作用,具有稳定性较好、循环寿命较长的优势,更适合高电压,可沿着高镍、高电压两个维度双轮迭代,并且在压实和高温循环过程中不易破碎,具备较高机械强度,拥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能。根据鑫椤资讯统计,2022年国内单晶材料累计产量25.25万吨,同比增长70.1%,渗透率由2018年的29.7%,提升至2022年的42.9%,单晶化发展趋势明显。

(3)高电压化:提升能力密度,兼顾降本

单晶材料抗应力能力强于多晶材料,提升安全性的同时,可以适配高电压平台,进而带动能量密度提升。公司成熟开发的单晶型NCM5系、6系材料在4.4V超高电压下能达到多晶型NCM8系材料的能量密度,单晶型NCM7系材料在4.45V超高电压下能与多晶型NCM9系材料持平,并在安全性、成本方面具备优势。下游电池或整机厂,一般以单GWh材料计价,在相同能量密度的条件下,公司单晶材料使用的镍等贵金属更少,具有明显的降本增效效果。

报告期内,国内、国际客户对单晶材料的认识不断加深,对高电压方案的接受度日益提高,公司将沿着单晶、高镍、高电压、低钴的路线,继续引领发展。

2.磷酸锰铁锂将在中低端动力电池领域有迭代空间

磷酸锰铁锂是在磷酸铁锂基础上掺杂一定比例的锰而形成的新型磷酸盐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更高能量密度是磷酸锰铁锂相较磷酸铁锂的核心优势,能量密度高出约15%,同时又保留了磷酸铁锂电芯高安全性、低成本的特点。此外,磷酸锰铁锂的电压平台与三元材料较为接近,可实现混掺。随着碳包覆、纳米化、补锂技术等改性技术的进步,产业化进程加速。

根据高工锂电预计,2023年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有望迎来一定规模出货。基于高锰化的磷酸盐体系电池正在成为动力电池技术演化的重要方向之一,未来可能会对磷酸铁锂、低端三元电池实现部分迭代。

3.钠离子电池在储能、二轮车、小动力、工程机械上打开应用场景

钠电此前由于电化学性能相较锂电更差,商业化进程较慢。新能源汽车、储能市场快速发展,全球锂资源地域分布不均,锂盐资源供给有限,供需矛盾加剧,导致锂盐价格居高不下。在此背景下,钠电发展加速。近年来,国家颁布多项政策来推动钠电的产业化进程。在政府的支持及资本的推动下,虽然钠电在能量密度的角度存在短板,但拥有低成本、高安全性、低温性能优异的优势及原料自主可控的特点,目前处于产业化元年,未来随着产业规模化程度提高,其性价比将得到更好体现,未来有望在部分领域替代磷酸铁锂和铅酸电池。

钠电产业化进程中,正极材料是关键一环。在现有的正极技术路线中,层状氧化物路线的制备方法相对简单、能量密度高、低温及倍率性能好,且具有更成熟的产业基础,量产转化容易,短期更具备快速产业化、商业化的可能。

公司在钠电正极前驱体方向已前瞻布局,并获得相关专利授权。报告期内,公司与厦钨新能深化协同,已完成数十吨级铁基三元前驱体的批量出货,打开新的合作增长极;并向钠电头部企业完成铁基三元产品的出货、铜基四元产品的认证,下半年有望构建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三)公司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专注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细分方向,开创性地推出了单晶型中高镍超高电压NCM三元前驱体材料,解决了三元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不可兼得的难题,是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材料综合服务提供商。公司目前主要产品包括锂电三元正极前驱体、钠电铁基三元与铜基四元正极前驱体。其中,三元正极前驱体主要应用于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的制造,继而作为锂离子电池关键原料用于动力电池的生产,最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铁基三元与铜基四元正极前驱体主要应用于镍铁锰三元和镍铜铁锰四元正极材料的制造,继而作为钠离子电池关键原料用于小动力、储能电池的生产,最终应用在两轮车、小动力、储能等场景。

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所属行业为“C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四)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具体模式如下:

1.研发模式

基于客户产品需求、技术发展方向和前沿科学探索,公司秉持“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研发理念,建立了基础研发、小试研发、中试研发的研发体系。

(1)基础研发

基础研发是公司研发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为公司具体研发项目指明方向。在基础研发层面,公司研发团队基于对锂电、钠电基础材料的深刻理解,把握最新科研热点,对基础材料进行前沿科学探索,形成潜在产品技术储备。

公司在基础研发领域与中南大学等在冶金、电池材料方面具有学科带头性的高等科研机构建立了持续良好的合作研发关系。通过合作研发和产学研交流,公司可以及时把握科研前沿方向,引入高校科研资源,实现基础科学和产业落地的互补。

(2)小试研发

小试研发是公司基础研发成果向具体产品转化的第一个步骤。结合基础研发结果,公司研发团队对预期应用产品、预期生产工艺等进行初步判断,并进行初步验证试验。小试研发成果成为公司导入下游客户供应链的基础。

(3)中试研发

中试研发是公司经小试初步验证后潜在产品进入成果转化的重要步骤。在此阶段,公司与正极材料客户进行持续性技术交流。公司基于客户对产品性能提升与成本降低的诉求,凭借对前驱体技术的掌握,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客户下一代产品的研发过程,并根据客户实际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和研发投入,保证在研发协同、成果转化方面的独特优势。公司基于中试阶段的研发成果,对在研产品进行工艺放大研究,进行设备自主研发设计、工艺流程优化改造,进而推动下一代产品品质性能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2.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为硫酸钴、硫酸镍、硫酸锰等各类合成前驱体所需的原料。

公司结合销售订单、生产计划、原材料价格、运输周期等因素,一般采取“安全库存+适当备货”的采购模式。硫酸镍、硫酸钴、硫酸锰在上海有色金属网存在公开市场报价,公司采购时基于公开市场参考价格、付款条件等因素,向供应商进行询价、议价,在保证原材料品质的同时尽可能降低采购成本。

3.生产模式

(1)自主生产模式

为了满足向客户及时供货的需求,公司采用“以销定产+适度备货”的生产模式,根据销售计划、客户订单、发货计划、生产排期、市场预测等信息,结合产能和库存的实际情况,制定生产计划。

(2)委托加工模式

出于降低采购成本和拓宽原料来源的考量,在金属盐类原料常规采购之外,公司少量采用委托加工模式,即公司直接采购金属原料,委托有资质的加工企业将金属原料加工为金属盐后作为生产原料,金额及占比较小。

4.销售模式

公司产品销售采取直销模式,客户主要为大型、知名的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制造商,产品销售价格由“主要原料成本+加工费”的模式构成。其中,原料成本的计价基础主要为各类金属盐材料的市场价格,同时公司考虑前期采购入库的原材料价格,与客户协商确定;加工费则根据产品制造成本、预期利润及议价能力等因素协商确定。

(五)主要技术门槛

1.技术与工艺壁垒

前驱体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前驱体对于产品的一致性、稳定性、粒度、比表面积、杂质含量、振实密度、表面形态等指标有着严苛的要求,尤其锂电单晶化、高镍化、高电压化和低钴化的发展趋势对前驱体企业的基础研发能力和生产工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前驱体的发展需要进行技术研发、工艺改善、质量控制等方面的长期积累。

目前,行业常用共沉淀法合成工艺是在热溶液中进行的涉及气、液、固三相复杂反应的过程,影响体系稳定的因素多,控制繁琐,并伴生一定的副产物。因此,深入了解和精确控制反应体系的各个相关参数才能合成出满足下游客户需求的前驱体产品。尤其,要实现高品质单晶型中高镍超高电压三元前驱体的稳定生产,企业需要同时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过硬的技术实力和成熟可靠的生产工艺。

2.人才壁垒

前驱体行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且产品通常需要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定制化生产,以契合客户的生产工艺要求。为满足下游客户的不同需求,前驱体企业需要结合对前驱体合成机理和生产工艺的理解,调整前驱体产品制备过程中的控制参数和生产工艺,一方面满足下游客户对于前驱体性能和成本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保证公司稳定的、成本可控的一致性产品产出能力。随着技术要求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前驱体企业需要培养高水平的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队伍。因此,前驱体行业具有较高的人才壁垒。

3.客户壁垒

前驱体企业进入下游客户供应链认证所需时间较长。在新能源电池行业,下游客户通常需要对前驱体进行使用认证,包括小试、中试、试产等流程,并进行量产产品的各项性能测试,认证通过后方会开展批量采购。前驱体产品的性能和需求响应速度是客户选择生产厂商的主要依据,产品得到市场检验和客户认可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成本。因此,该认证过程往往对前驱体企业的综合实力有较高的要求。一旦完成认证,由于技术和生产的协同效应,下游客户普遍倾向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4.资金壁垒

前驱体成本构成中,原材料占比高。为了应对企业连续生产需求和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前驱体企业需要进行原料适度储备,且普遍需要在较短付款周期内支付采购款。而在销售端,行业下游客户集中度较高,上游应收账款回收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前驱体企业通常需要较大规模的营运资金支持。此外,前驱体企业在设立之初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新建厂房、购置设备、建设环保设施。以上因素均对前驱体企业提出了较高的资金需求。

5.生产规模壁垒

前驱体行业具有一定规模壁垒,生产规模较大的前驱体企业可以在生产和管理上更好发挥规模效应,对外具备更强的谈判能力。而且,新能源电池行业集中度较高,主流电池生产企业为保证其产品的一致性和安全性,对前驱体供应商的规模化供货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产能不足的前驱体企业往往难以承接大型订单。

(六)公司市场地位分析

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专注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细分方向,为满足下游客户需求,适应行业发展趋势,高度重视技术研发,构建起以自主研发为主、产学研融合等模式为辅的研发体系,积极推动工艺升级、产品创新。公司是国内较早实现单晶型NCM三元前驱体批量生产及销售的企业,着力于三元前驱体单晶化、高镍化、高电压化、低钴化的技术路线,在单晶材料、超高电压领域已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2022年,公司与厦钨新能深度合作,通过对分子结构的独特设计和金属元素的创新掺杂,成功攻克超高电压四元前驱体技术,单晶型NCM7系4.4V超高电压产品成熟问世,并实现批量出货。报告期内,公司对原有产品继续迭代升级,成熟开发出单晶型NCM7系4.45V超高电压产品,能量密度优于多晶型NCM9系,并在安全性、成本方面具备优势。公司凭借在三元前驱体领域的深度积累,已在单晶材料、超高电压相关工艺上拥有完整的专利族,构建了较深的技术护城河。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深耕客户、优化产品。锂电方面,公司与广东邦普加强合作,升级产品结构,由单晶型NCM5系产品升级为单晶型NCM6系4.35V高电压产品;与长远锂科构建战略关系,着力推动多晶型高镍、超高镍产品的验证与出货;与巴斯夫杉杉加快推动碳足迹认证,为下半年恢复供货节奏、开拓海外终端市场奠定坚实基础;与贝特瑞成功建立出货关系,下游客户结构进一步完善。钠电方面,公司与厦钨新能深化协同,已完成数十吨级铁基三元前驱体的批量出货,打开新的合作增长极;向钠电头部企业完成铁基三元产品的出货、铜基四元产品的认证,下半年有望构建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随着钠电产品的突破,公司成功实现了从高端动力电池到小动力、储能电池的战略并轨,迎来了基本面双轮驱动的发展路径。

报告期内,公司IPO募投一期年产2.5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成功点火试车,预计下半年随着新增产能的投放,将助力公司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进一步夯实公司在前驱体高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七)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等财务数据同比有所下滑,但净利润二季度环比一季度明显改善。开工率方面,5月以后,原材料价格运行趋于平稳,行业需求逐渐修复,公司产能利用率迅速提升,6月开工率水平已达到高位状态。单吨盈利方面,若考虑减值损失冲回,二季度单吨净利润已恢复至6,000元以上。随着未来生产制造规模效应显现,叠加出货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司下半年业绩成长可期。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有所下滑,主要基于:下游终端新能源汽车需求放缓,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行业短期进入去库存阶段,下游客户短期采购意愿下降,导致公司出货量不及预期;受下游需求收敛的压制,公司积极推动产能消纳、优化客户结构的过程中,产品出货结构有所调整;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下行导致公司的采购和销售价格存在偶发性错配,体现在经营端存在成本滞后,对公司毛利率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侵蚀。此外,报告期内,公司基于谨慎性原则,对部分应收账款、存货计提减值,充分释放风险,对相关财务指标带来一定影响。

二、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发展驱动力,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形成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与非专利技术,并运用于产品的实际生产中,有效提升了公司核心竞争力。

锂电方面,公司基于对三元前驱体基础材料性能和生产工艺的深刻理解,着重发力单晶型NCM三元前驱体技术路线,在高电压、超高电压方向上建立了明显的先发优势和较高的专利壁垒,未来将继续沿着该技术方案不断升级,同时推动在高镍、超高镍方向上的验证。生产工艺上,针对生产过程中一致性问题,公司开发了半连续法生产工艺,提高了单晶型NCM三元前驱体的生产效率和稳定性,产品具有杂质少、成本低的特点。

钠电方面,公司高度重视该方向的前瞻布局,已掌握钠电正极材料前驱体合成的核心技术。报告期内,两款具有代表性的钠电正极材料前驱体产品的开发已取得较大进展。其中,一款铁基钠电三元前驱体产品已处于中试阶段,实现数十吨级出货;另一款铜基钠电四元前驱体产品已通过核心客户的小试验证,正处于中试验证阶段,具备量产的条件。未来,公司将加大钠电研发方面的投入,积极开发掺杂型、包覆型钠电前驱体及其他基体钠电前驱体产品。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技术未发生重大变化。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公司在正极材料前驱体领域具备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报告期内,公司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2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累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7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1项,合计102项。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上游资源品价格波动剧烈,新能源汽车终端需求阶段性有所平缓,下游进入去库存阶段,主动维持低库存水平运行,最终导致材料端需求孱弱。5月以后,随着资源品价格企稳回升、需求逐步回暖,产能利用率逐月回升。上半年,整体上锂电上游材料行业整体呈现前低后高、逐渐修复的趋势。

报告期内,围绕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公司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经营,开工率与单吨利润水平拐点向好

面对行业去库存压力,公司主动推动产能消纳、优化客户结构,上半年前驱体销量5,439.12吨,同比下降29.72%,其中二季度销量3,005.26吨,环比增长23.48%。开工率方面,公司5月以后,产能利用率逐月修复,6月开工率水平已达到高位状态。单吨盈利方面,若考虑减值损失冲回,二季度单吨净利润已恢复至6,000元以上。6月30日,公司IPO募投一期年产2.5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成功点火试车,待爬坡结束后,在下半年单晶型高电压、超高电压产品供需两旺的市场预期下,生产制造规模效应显现,叠加出货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下半年产能利用率、单吨盈利水平都将较上半年有明显改善。

(二)重视研发,产品升级与技术创新齐头并进

公司保持研发核心地位,以市场及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强对现有产品机理及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强度,通过持续迭代、创新,巩固自身技术壁垒,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锂电方面,公司继续夯实在单晶材料上的领先地位,成熟开发出单晶型NCM7系4.45V超高电压产品,能量密度优于多晶型NCM9系,并在安全性、成本方面具备优势,同时加快在多晶型超高镍产品上的研发和验证,并以通过与下游客户升级合作产品的方式,保障加工费水平的稳定,维护公司整体毛利率水平。

钠电方面,看好未来该赛道的应用场景与商业机会,公司不仅已完成数十吨级铁基三元产品的批量出货,并向钠电头部企业积极推动完成铜基四元产品的认证,具备批量出货的条件,下半年有望构建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三)依托单晶,客户优化与海外拓展双管齐下

目前,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国内市场,相较于国内,海外市场对电池能量密度、续航里程的诉求更强,对三元动力电池的认可度更高。产品出海,对公司而言充满机遇与挑战,对进一步优化客户结构、提升发展质量意义重大。

报告期内,海外市场、国内主流客户对单晶材料的关注度、认可度、接受度都在迅速提升,公司抓住契机、积极布局、主动出击,充分发挥在三元前驱体单晶中高镍高电压方向上构建的技术壁垒、先发优势,积极拓展海外销售渠道,一方面以韩国市场为突破口,着力搭建本土团队,已实现产品小量出货,另一方面加快收尾碳足迹认证工作,预计下半年开始有望加大对巴斯夫杉杉的出货,产品终端切入欧洲市场。

(四)紧抓工期,IPO募投项目如期高质量竣工

公司IPO募投项目分为两期实施,其中,一期年产2.5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部署在浙江省诸暨市,项目主体已于报告期内建设完成,并于6月30日成功点火试车,目前处于爬坡阶段,预计将于三季度末开始贡献有效产能;二期年产1.5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部署在浙江省兰溪市,目前处于建设期。

IPO募投一期项目的建成、投产,在下半年单晶型高电压、超高电压产品供需两旺的市场预期下,一方面可以大幅度减少产线共线的情况,发挥规模优势,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有助于显著提高公司的供货能力,提升公司产品的销售规模和高端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夯实公司的市场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五)厚积薄发,资源精炼与循环回收加速布局

前驱体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硫酸镍、硫酸钴、硫酸锰等大宗商品,全球镍、钴资源主要集中在印尼、刚果(金)等海外国家。随着产能的持续扩张,公司对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的要求日益增高。报告期内,公司新成立全资子公司帕瓦供应链,与印尼矿山龙头企业积极对接,并拟在东南亚设立海外办事处,通过供应链渠道将海外MHP、高冰镍等资源运回国内,再通过参股公司博观循环加工成公司所需的硫酸盐原料,以实现“稳供应、保质量、降成本”的战略意图。同时,报告期内,为夯实与参股公司博观循环的产业协同,公司以1,200万元向其进行增资,增资后公司持股比例由2.67%提升至4.85%,进一步加大在上游环节的布局。

三、风险因素

(一)技术风险

1.技术路线变动的风险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目前三元正极材料和磷酸铁锂是动力电池主流的技术路线。近年来,磷酸铁锂电池的长电芯方案、无模组技术(CTP)、刀片电池等应用技术进步速度较快,其能量密度可以满足续航里程较低的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锂电不同技术路线的竞争预期将长期继续。同时,磷酸锰铁锂、钠电、氢燃料电池等新技术路线未来也可能对传统技术路线形成冲击或补充。若公司技术研发方向无法契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与持续盈利能力将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2.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失败风险

锂电产业整体的迭代速度较快,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终端产品对锂电的续航能力、安全性、循环寿命、耐高低温、充电效率等技术指标的要求持续提升,使得上游正极材料前驱体的电化学性能与理化性能必须随之不断优化。磷酸锰铁锂、钠电、氢燃料电池等新技术路线未来可能逐渐产业化,若公司未来的研发方向未能准确把握行业主流技术路径方向或公司研究开发未能取得预期技术成果,公司产品可能因无法满足客户需求而竞争力下降。

3.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

为保持市场竞争力,前驱体企业对新产品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对工艺技术进行持续性改进的能力尤为关键,因此,保持核心技术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对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前驱体行业对高端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公司存在核心技术团队流失的风险。若未来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流失,公司的生产经营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4.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被侵害的风险

公司在长期的研发过程中,掌握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形成了多项知识产权。若公司的研发成果、核心技术被竞争对手获知并加以应用、模仿,则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将会遭受损害。此外,若公司产品对应的专利权到期,第三方公司可能通过公开渠道获得相关技术资料,开发与公司产品存在直接竞争的产品,进而可能影响公司的产品销售和盈利能力。

(二)经营风险

1.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约为94.59%,主要客户集中度高。若未来厦钨新能、广东邦普因下游客户需求变更出现技术路线变更、产品结构调整、新增或更换供应商等情况,降低对公司的采购需求,将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2.公司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专注于正极前驱体材料,尤其是锂电单晶型高电压和超高电压材料、钠电铁基三元和铜基四元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目前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对下游技术路线变更、市场容量变化等不确定因素所引起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一旦未来锂电、钠电前驱体的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公司的生产经营将受到不利影响。此外,行业存在产品向多晶型高镍化的发展趋势,公司多晶型NCM6系、7系、8系产品销售占比较小,多晶型NCM8系产品商业化时间相对较晚,若未来公司无法满足客户对于高镍化产品的需求,公司的生产经营将受到不利影响。

3.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主要产品采用“主要原料成本+加工费”的定价模式,产品价格随原材料价格波动而变化。公司生产经营所需主要原材料包括硫酸镍、硫酸钴、硫酸锰等大宗商品,其中钴矿主要位于国外,金属钴主要依赖国外进口,价格波动较大。受有关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及市场供需情况的影响,硫酸镍和硫酸锰的采购价格也会出现一定波动。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预付款结算、签订框架合同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采购价格。若市场发生主要原材料供应短缺、价格大幅上升的情况,或公司无法通过预付款结算、签订框架合同等方式持续性获得采购价格优惠,导致公司无法及时采购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或只能以较高的价格采购原材料,将会导致公司出现生产成本上升、产品价格未能及时与产品成本同步变动及毛利率下降的情形,向下游传导后,可能导致下游客户减少对公司产品的采购,使公司的生产经营与盈利能力受到不利影响。

4.下游企业延伸替代的风险

目前,行业下游部分正极材料企业有自建前驱体产能,主要用于满足前驱体配套和自供的需求。未来,若行业下游企业大规模自建前驱体产线,且公司无法保持产品及服务的竞争力,则公司可能面临下游企业延伸替代的风险。

5.公司产品销售结构与主要客户采购结构、行业出货结构存在一定差异的风险

目前,公司产品销售主要聚焦在锂电单晶型高电压、超高电压材料,在行业存在向多晶型高镍化发展的趋势下,公司出货结构与主要客户三元前驱体采购量分布和行业细分产品出货量分布存在一定差异。若未来公司主要客户或下游行业产品结构发生进一步变化,且公司无法顺应客户、市场的需求开发具有竞争力的对应产品,公司的生产经营将受到不利影响。

6.浮动结算价格方式下面临的风险

公司采用浮动结算价格方式结算,当原材料市场价格下行时,该结算价格方式能够获取的利润相较于固定价格方式更低。若未来原材料市场价格大幅下降,且浮动结算价格方式结算收入比例提高,将会对公司盈利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三)财务风险

1.毛利率波动的风险

近年来,新能源电池行业竞争者增多,行业产能持续扩张。未来,若出现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前驱体行业竞争加剧或公司未能保持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等各种不利情形,则公司毛利率存在下降的风险。

2.应收账款余额较高及发生坏账的风险

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公司下游客户的数量和类型都将有所增加。未来,若公司主要应收账款客户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发生不利变化,导致公司回款状况不佳甚至发生坏账,将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3.期末存货金额较大及发生跌价的风险

公司因生产经营需要适度储备存货,公司期末的存货余额及占资产总额的比例较高,一方面会对公司形成较大的流动资金占用,另一方面若未来因市场需求变化,原材料和库存商品市场价格大幅下跌,可能存在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情形,公司存货可能出现跌价损失,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4.固定资产发生减值的风险

若未来公司固定资产发生损坏、产品技术升级迭代导致技术线路发生重大变更、资产利用率降低等情形,公司的固定资产可能会存在减值的风险,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5.公司营运资金紧张的风险

公司客户主要为国内较大规模的正极材料厂商,大多执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和采购审批制度,尤其在下游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客户的回款周期有变长的趋势,而上游原材料厂商账期一般较短,因此,公司面临一定的营运资金紧张的压力,这将对公司执行生产计划、资金使用等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四)行业风险

1.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前驱体作为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的核心部件,新进入者不断通过直接投资、产业转型或收购兼并等方式参与竞争。不仅行业内的相关企业在大规模规划扩产,行业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与下游正极材料制造厂商亦纷纷向前驱体方向寻求一体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若未来前驱体市场需求增长不及预期,行业参与者不断增加,则行业竞争可能加剧,对公司未来的市场份额、业务发展与盈利能力可能造成不利影响。

2.行业政策变化的风险

目前,公司主要产品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主要应用终端为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行业及相关环保政策的变化对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链的技术体系、市场发展具有较大影响,进而对公司主要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产生影响。若相关产业政策发生不利变化,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五)宏观环境风险

1.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适用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若公司未能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或者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出现变化,公司将不能继续享受15%的税收优惠政策,将对公司未来盈利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2.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风险

诸如地震、台风、战争、疫病等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公司已制定相关的业务的连续性预案,以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时、有效组织关键岗位、职能的恢复,尽可能降低相关风险因素的影响。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高度重视基础研发和应用转化。目前,公司已掌握窄分布单晶三元前驱体合成技术、一次颗粒排列方式可控技术、高活性花瓣状三元前驱体制备技术、前驱体湿法掺杂技术等一系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公司在单晶型中高镍三元前驱体领域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使用公司单晶型NCM三元前驱体烧结而成的单晶三元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公司在多晶型高镍三元前驱体领域亦完成产线认证,实现量产和批量出货,产品获得下游客户认可。公司参与研发的“难处理镍钴资源材料化增值冶金新技术”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优势

公司拥有丰富的正极材料前驱体制备技术。公司产品性能优异,具有品质稳定、元素比例控制精准、磁性物质含量低、杂质元素控制效果好的优势。公司生产工艺流程先进,公司的半连续法生产工艺具有单釜产量高、反应速率可控、一次形貌可控、产品微粉少的优势。

3.卓越的研发团队

公司重视研发投入及研发团队建设,构建了成熟的研发体系,并与中南大学等学术科研机构产学研结合紧密,基础科学研究扎实,能够实现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具备切入新能源材料行业其他先进领域的技术潜力。公司核心技术团队以多重专业背景的研发人员为基础,以外部特聘专家为补充,构建了成熟的研发体系和完备的人才队伍。同时,公司研发团队与销售一线、生产一线人员密切合作,组成了以基础研发、应用研发、成果转化三步走为核心架构的科研成果研发和转化机制。公司首席科学家张宝在正极材料及前驱体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2021年,张宝入选浙江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4.客户供应链深度介入优势

随着下游终端客户对正极材料能量密度、安全性能等核心指标要求的日益提升,正极材料厂商需要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即与核心原材料供应商就产品的设计性能、控制参数等诸多方面进行协作,从而形成上下游供应链在技术、生产、购销方面的深度合作。因此,主流正极材料厂商对前驱体供应商大多设有严格且复杂的认证程序。在此产业模式下,前驱体产品需要针对客户的技术路线进行研发、设计和生产,并完成客户对产品性能的测试和验证,行业具有较高的客户准入门槛。公司技术人员在客户产品的设计早期即与客户开展密切技术交流,并提供从研发到生产的全流程技术咨询和服务。基于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公司与厦钨新能、广东邦普、巴斯夫杉杉、长远锂科及钠电头部企业等多家知名正极材料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供应链上下游合作关系,合作稳定性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