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李碗容

实习生 梅雨菲 陆宇慧

通讯员 皮兴月


(资料图片)

教室里,台上老师在讲数学公式,台下三名学生在认真听讲,这是湖北恩施市三岔镇茴坝教学点的日常课堂。台上的老师就是在此坚守了39年的张林。

从最初数十人的课堂,到如今两三个学生的教室,在恩施市三岔镇茴坝教学点的讲台上,他一站就是39年。何圣记考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张磊考到了华中师范大学……在他的坚守下,千余名大学生走出大山,考上了大学,又有不少学生带着感恩回到大山建设家乡。

张林和学生一起

落下任何一名学生

茴坝村位于鄂西恩施市三岔镇的东北角,四面环山、偏僻闭塞、交通不便,曾经是深度贫困村。以前从村里到集市上只能走路,14公里山路来回就是四个小时。

当年,张林从父亲张大朝的手里,接过教鞭,走上三尺讲台,到茴坝乡中心小学当老师。“这里需要你,这里的学生们也需要你。”他的父亲这样告诉他。“我就是这的人,我不会离开这里,我也不能离开这里。” 张林坚定地说。

初登讲台时,时常有学生因家庭贫困而不来上学,跋山涉水劝学是张林记忆最深的事。“你来上学,书本费我来想办法。”那时张林一个月的工资是200块,学生的学费是40块钱一学期。张林数不清给多少学生交过书本费,“总要让孩子们上学,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张林笑着说。

“当时班上有一个女生,成绩是第一名,但是父母不让她读了,张老师课后就带着我们去她家里,张老师跟他父母交流,我们就跟那个同学聊天鼓励她。”张林曾经的学生王启东回忆。

王启东同样是在张林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张老师是个很好的老师,没有他当初的帮助,就不会有现在的我,打心底感谢他。”

王启东对张林的感谢还来源于他对自己孩子的培养。王启东的儿子王恩杭就是现在张林班上的学生,也是全班三个学生中的一员。

张林给学生上课

如今的三岔镇茴坝教学点,一年级到六年级,只有二十几名学生。张林也从以前教四五十个人的大班级,到如今带三个孩子的班级。“只要还有一个学生要上学,我就要继续站在讲台上,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39年来,张林所教学生,没有任何一个放弃过学业,至今保持零辍学率。

整座大山都是三尺讲台

在张林眼里,乡村有独特的教育资源、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哪怕是一棵树、一匹马,都可以成为乡村儿童学习的机会。

为了让孩子们爱上课,张林坚持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在自然中实践学习,他带着学生去湖边写生,美术课临摹实物。“那时候上美术课,老师曾经牵来一匹马,让我们对着它画。”目前在湖北武汉工作的谭振说。

39年来,张林一直坚持家访,最初乡村道路不好、交通不便,不少学生家里路途遥远、山路崎岖,张林就一步步走到家家户户,有时经常一走就是两三个小时。如今路好了,交通方便了,他花在家访上的时间一点没减少,只要有时间他就喜欢去学生家里。

张林家访

“大多数学生都是爷爷奶奶带着,家访可以对孩子情况更了解,也能和老人交流教育方式。”家访时,张林常常和学生聊天谈心,学生们也十分期待,经常主动问老师什么时候去自己家里。

张林对山村学生,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细致入微的大爱。39年来,他从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起早贪黑、披星戴月犹如家常便饭,为了方便教学,张林平时都住学校宿舍,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泥瓦造的土房他住了16年。

张林辅导学生

他是全村大部分人的老师

茴坝村大部分人都是张林的学生,全村人对他满是感激,张林对村民也充满了感激。

“这间房、这个学校,是由整个茴坝乡的乡亲们建成的。”20世纪80年代,当时张林的父亲是学校危房改造负责人,“全村一千多口人,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去运料、去砌墙。”在全村众志成城努力的基础上,四间校舍建成了。

如今的茴坝教学点,建有1栋三层楼的教学楼,操场、食堂、教师宿舍,还开辟了一处“开心农场”,张林经常带着学生们在此播种,进行劳动教育。

张林和学生开展劳动教育

三十多年来,多名茴坝村的孩子考取了大学,还有不少学生回到了大山反哺家乡建设。每当毕业生回村报喜,就是张林最开心的时刻。“王飞出去读书后回乡当了村干部,王庚武也成了乡干部……”介绍起自己的学生时,一个个名字从张林口中骄傲地蹦出。

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张林所带的学生任世林,为学校的孩子们送来了书包、校服、文具等各类礼物。“我是从这个学校走出来的学生,是张老师让我能走出大山,看到不一样的世界。”目前任世林已是恩施一企业的负责人,他常年向茴坝教学点爱心捐赠,累计捐资捐款十万余元。

张林所带的学生任世林为小朋友送礼物

39年的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张林用半辈子的坚守,改变了千余名大山小孩的命运,用自己的双手,撑起山里孩子求知的天空。

张林和学生一起

在张林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接过乡村教育的接力棒,走进大山、扎根大山,开启一代代的薪火相传,新的教育又将在大山深处延续。

(来源:极目新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