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文|吴三川

井盖虽小,兹事体大。近期,广东多地雷雨频繁,如何守住群众“脚下的安全”这道治理命题也再度摆到了眼前。

细枝末节处,最见“绣花功夫”。当暴雨来袭、水压过大时,部分井盖可能会被冲走,为了排出积水,有时也要打开井盖,一旦不能及时归位,无异于“隐形杀手”。据了解,从2021年开始,广东全省部署开展窨井加装防坠装置工作,截至目前,全省低洼易涝地区窨井加装防坠装置数量达到13146个,已排查出的低洼易涝地区窨井实现100%加装。给重点地段的“城市纽扣”加上“安全锁”,正是十分必要的兜底。

8月18日,佛山陶瓷城旁的江湾三路上,工作人员将井盖撬开,防坠网显露出来。南方+记者 石磊 见习记者 钟志辉 摄

井盖的管理何以成为一个难题?一方面是因为其种类多、基数庞大;另一方面,井盖背后涉及多个部门,容易出现“九龙治水”的困境。纵观广东各地实践,不难窥见,一块井盖大有乾坤,背后都是“治慧”。比如,为了在加装防坠网之前高效排查,省住建厅强调抓普查建档,充分发挥城市管理协调机制作用,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又如,广州在大排查中首先强调明晰权责,按“谁所有、谁使用、谁负责”原则,明确井盖设施维护管理责任人,即使针对部分权责不明的井盖,也进行兜底管理,由区井盖设施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隐患治理和应急处置。

城市是一个动态生长又十分复杂的“生命体”,“智慧”和“治慧”同样重要。某种意义上讲,“智慧”也是“治慧”的一种体现。佛山推动建设智能井盖管理平台,其实时状态一览无遗,就是一个实例。从“被动发现”转向“主动感知”,实现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置,不仅意味着工作效率的显著提升,更是防患于未然的理念之变。进一步看,“建设智慧城市”从来不是凌空蹈虚喊口号,大至一条主干道,小至一个窨井盖,“中枢大脑”和“神经末梢”能不能有效联动,“传感器”灵不灵,都直接关乎群众的具体感受,考验着相关部门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应当看到,管好井盖不能一劳永逸,集中治理固然必要,长效监管无疑更加重要。从定期巡查机制的建立,到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从省级到地市都在形成一套自己的经验,可见这样的“大阵仗”并不是“一阵风”,而是要走向常态化,不断巩固治理成果。

有一种城市智慧叫“井然有序”。期待更多行之有效的好做法,能推而广之、举一反三。

【作者】 高维

南方评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