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年来,梅州市坚持“全面建”打牢基础,“重点创”打造品牌,聚焦“发挥自治强基作用”项目,打造市域自治强基体系,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提质增效。

以组织建设为基础,强化引领带动能力

规范组织建设。以“三强四带”工程为抓手,实施“一支部一品牌”建设,“一村一策”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通过对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开展常态化摸排,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每年投入工作经费,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基层党组织,推动基层建强“红色阵地”。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村“两委”办事制度,全面规范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集体经济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事会等各类组织的主要职责任务和工作要求,理顺工作机制,推动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其他各类组织和广大群众参与的“一核多元”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夯实组织基础。持续推进涉黑涉恶村(社区)“两委”干部清理,把受过刑事处罚、存在“村霸”和涉黑涉恶、涉邪教等问题的村干部清理出村级干部队伍,为自治强基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以制度建设为重心,规范民主协商管理

健全权责体系。按照行政审批标准化要求,编制镇、村权责清单,理清镇、村(社区)职权划分,公开权责运行流程图,将“‘晒’权力清单、‘亮’权力家底”延伸到村(社区)一级,使干部群众“看图说话”、“照单办事”,形成了覆盖县、镇、村(社区)三级的权责清单制度。构建协商机制。成立村级协商议事会,形成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村民理事会理事长、村监委会成员、退休人员、驻村工作组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议事协商机制。在自然村、村民小组成立村民理事会,进行常态化协商议事。根据事项涉及范围,成立专项理事会开展协商,实现“大事大协商”“小事小协商”,常态议事协商与专项议事协商双轨运行机制。建立服务日制度。在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党代表、人大代表村级联络站点,成为县、镇、村三级代表听取意见、服务群众的固定场所。建立支部服务日制度和人大代表服务日制度,接待服务党员群众,收集民意、解决问题,提升服务群众效能。

平远县上举畲脑议事。

以平台建设为载体,拓展各方参与渠道

搭建议事决策平台。依托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不断创新议事决策平台,打造了梅江区三角墟镇社区利用“5G+智慧治理平台”开展“指尖议政”、西阳镇移民新区“樟树下议事亭”、平远县上举镇畬脑村村民议事厅、大埔县茶阳镇“百姓议事亭”等议事决策新模式,开展线上线下协商,突出群众关切,把议事协商贯穿村(居)决策和实施全过程,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打造“全科网格”平台。完善全科网格服务体系,组建“网格长+网格员+信息员”的网格团队,发动辖区内退休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巡逻队员、村(居)民小组长担任信息员,使他们成为发现问题重要节点。实行“街长、路(巷)长、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的“五长制”,直接联系网格内群众,引导居民提高自治意识,调动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积分兑换平台。完善积分制度,通过财政支持、社会捐助等形式,在村(社区)开设“道德银行”或“积分超市”,开展以人居环境、村风民风、乡村活力、社会治安等为内容的积分评议,量化德行善举,带动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如蕉岭县“积分超市”、大埔县“长寿功德银行”,将德行善举量化为道德积分,将其作为实施自治德治的有力杠杆。制定积分兑换抵扣商品、服务细化规则,鼓励群众以道德积分兑换生活物品,形成“好人好事—道德积分—关爱回馈”的良性闭环循环机制。

以多元共治为抓手,激发自治内生动力

组建红色调解队伍。积极发动基层党员、德高望重的退休干部、村(社区)能人、妇女代表、社会工作者等担任调解员,全市2518个人民调解委员会,11709名人民调解员中具有党员身份的调解员约占82%,每年调解纠纷2万余件。发展9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实现领域风险“及时消”。培育村民理事会。出台《梅州市培育发展村民理事会的意见》,全市成立10216个村民理事会,发挥乡贤“地熟、人熟、事熟”和群众信任的优势,在防风险、解纠纷、战疫情、促发展、守平安的实际行动中传递正能量、引领新风尚。如在乡村振兴“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中,有部分村民不支持拆除旧猪圈、旧旱厕,镇村干部召集村里乡贤,分头做村民思想工作,最终获得村民的理解支持,拆除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组建志愿服务队伍。统筹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社会志愿者等各方力量,以“微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开展义诊、心理咨询、老人智能手机知识普及、反诈骗宣传和慰问困难群众等各类公益活动,实现志愿服务“邻里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