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保本”理财产品将全部下线,“闭着眼睛买理财”的好日子一去不返;2021年央行在7月和12月的两次降准后,12月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2022年利率环境也将发生变化……

面对2022年理财新变化,投资者该如何打理个人财富?业内人士建议,不妨提前锁定较高的“收益”,做好自己的跨年理财规划。

“保本”没了

银行理财可买低风险

近年来,“打破刚兑”成为不少投资者耳边的热词。2022年1月开始,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过去明确标注的“保本”理财产品将会彻底退出舞台,银行理财产品将进入全面净值化时代,“闭着眼睛买理财”的好日子一去不返。

“要是没有保本产品了,我们该选什么理财产品?”市民胡大妈的疑惑代表了很多投资者的心声。“保本”理财产品下架,面对众多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投资者该作何选择?

“投资者要调整心态适应新的变化,理财产品不承诺保本保收益,但并不代表不带来收益。”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师告诉记者,投资者需要了解不同理财产品对应的风险条件,这意味着,选择理财产品并非收益越高越好,还需要看产品风险级别。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时备注了产品风险评级,R1到R5五个等级对应不同的风险等级。

“如果过去是偏爱保本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应该选择R1和R2类理财产品。”理财师介绍,因为这类理财产品主要投向风险较低的交易所市场债券,资金拆借、信托计划及其他金融资产等,本金亏损概率较小。而R3及以上的理财产品,投资股票、外汇等高波动金融产品,虽有可能获得高收益,但也有可能造成本金亏损。

追求灵活

货币基金是个好选择

如果投资者资金不多,又需要应付年底随时出现的消费需求,不妨考虑门槛较低的货币基金,随用随取。不过在现金管理工具选择上,也有着小技巧。过去不少市民青睐的互联网“宝宝”类货币基金,近年来收益率不断下跌,而部分银行推出的货币基金理财产品,七日年化收益率反而颇为可观。

“2013年各种互联网宝宝的七日年化收益率曾经达到5%,现在越来越低,今年跌破2%。现在虽然有提升,但也才2%左右,远远比不上很多银行的理财产品。”市民刘先生抱怨,过去习惯了互联网“宝宝”类理财产品,最近发现这一“零钱”管理工具的收益率太低,相反很多银行的现金类理财产品收益更高。

据了解,目前国有银行不少现金类理财产品,1万元以上起投,工作日赎回可实现实时到账,七日年化收益率能达到2.5%左右,而本地城商行的现金类理财产品收益相对更高一些。比如,国有及股份制银行R2类型365天理财产品,测算年化收益率在2.5%至3%,地方性银行收益率相对高一些,甚至能达到4%。

考虑到2022年利率环境可能带来的变化,投资者不妨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一些R2以下的中长期理财产品,提前“锁定”较高的无风险利率,做好自己的跨年理财规划。不过,不少银行现金类理财产品由于有发售限额,目前已相对稀缺。所以有看中的理财产品,还是要趁早下手。

追求稳健

3年期定期存款或大额存单

“保本理财退出市场,并非意味着市民就没有了保本的投资渠道,事实上很多渠道还是可以保本的,比如银行存款、大额存单、国债,都是可以保本的,现在银行推的比较多的结构性存款,其实一般也是保本的。只不过是这些都不属于理财产品的范围,收益上可能会低一些。”工商银行郑州支行某理财经理表示。

据了解,每年岁末年初,银行都会有一些“开门红”促销活动,无论是存款还是理财产品收益率都会有所提升,此时存款能够获得较高收益。而随着资管新规的实施,银行的理财产品从刚兑理财向净值型产品过渡,市民的存款意愿也在不断增强,不少追求稳定收益的市民从理财产品转向存款。

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可以考虑3年期定期存款或大额存单,在利率下行背景下,各大银行3年期大额存单产品受到不少投资者追捧。

追求收益

长期投资股票或权益类基金

业内人士认为,2022年无风险利率有较大可能继续向下。不过利率变化有一个传导链条,不会立竿见影反映在近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上,“岁末年初,投资者可以考虑中长期理财产品或存款产品,提前锁定较高的收益率”。

如果投资者手中有3—5年甚至更长时间不需要动用的钱,可以考虑主要用于获得超额收益,比如股票、权益类基金等,做到设立合理的预期收益并坚持长期投资,博取更多收益的可能性。

当然,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资产配置中的保障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不确定的未来中给生活一定保障,比如购买保险。

此外,还有很多能帮助投资者获益的产品,比如结构性存款和年金险。

最后,2022年资管新规的落地,对有一定经济实力且风险承担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影响并不大,但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购买理财产品需考虑更多因素。今后把钱放银行,除了存款之外,都存在亏的可能。这就需要个人投资者提高对产品风险的判断,理性看待理财产品本金的亏损问题,加强自身的理财投资能力等,并在投资理念上有一定的自我转变。(李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