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浙江文化发展史上迎来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之江文化中心正式面向社会开放。这是浙江省的文化新地标,位于杭州市之江文化产业带之江核心区块,西湖区江涵路300号。258亩土地上,承载了浙江文化四大新场馆:

浙江图书馆之江馆——全国首家全面智慧化省级图书馆;


(相关资料图)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全国首座大型区域综合性非遗馆;

浙江文学馆——全国规模最大省级文学馆。

同时还有一个“之江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四馆一中心”总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32亿元,历时5年建成,是长三角地区标志性重点文化设施。

四馆合于一地,边界突破,相互浸润。浙江图书馆老馆长褚树青说:“过去,我们到图书馆看书,文化馆看戏,博物馆看展,好像彼此都有边界。”如今是汇聚融合、四馆合璧,构成了一个“文化航母战斗群”。

这样的“公共文化共同体”,不免让人想起我国香港特区的西九文化区,在填海造地而成的40公顷土地上,核心设施包括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戏曲中心、展览中心、音乐中心、音乐剧场、M+博物馆等,成为“艺术看海地”,验证了“泥土可填海,文化可赏心”;让人想起伦敦泰晤士河南岸文化区,伦敦眼、国家大剧院、皇家节日音乐厅、南岸中心、伦敦水族馆等地标,成为文艺家文化人最喜欢的聚集区;也让人想起被称为“史迹和文化财物的宝库”的日本东京上野公园:除了樱花美景之外,这里还集聚了东京国立博物馆、东京都美术馆、上野之森美术馆、国立西洋美术馆、国立科学博物馆、下町风俗资料馆等,是参观与研究日本文化艺术和科学的绝佳地点……

文化景观、文化地标,有大自然的“恩赐”,更多的是靠人类的创造与呵护。其实,我很愿意把这些文化馆所,都看成是广义的“图书馆”,都是可看可读、获取知识与智慧的。这里洋溢着不可抗拒的文化气息,历史文化艺术的加持与赋能无与伦比。

一条之江,孕育了钱塘文化、吴越文化、宋韵文化。而之江文化中心,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殿堂”,而是一个接地气、聚人气,能让人们放松身心的文化矩阵、获取知识的公共空间,在这里共融、共享、共读、共进、共赢。

其中的浙图之江馆,占地8.5万平方米,地下2层、地上9层,这里有少儿沉浸式阅读空间、“书立房”跃层书房、“无涯学海”研修区、“文山艺海”阶梯阅览室等等多个极具特色的阅览空间。开馆伊始,还推出“两浙风雅·文蔚之江——浙江图书馆藏浙籍名家稿本墨迹展”,展出72件珍贵的名家手稿。

浙江图书馆有着璀璨的123年馆史——1900年,时值晚清,杭州藏书楼诞生,向学子开放,这就是浙江图书馆的前身。如今拥有之江馆、曙光路馆、孤山馆、大学路馆和南浔的嘉业藏书楼,构成了“四馆一楼”的矩阵格局。

浙图之江馆旨在打造综合性、研究型、现代化的全省重要的知识信息枢纽和区域图书馆网络中心,它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懂古知今”:

位于5楼的古籍影印本开架阅览区,3500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古籍阅览区,拥有93排红橡木古籍书架、10万册影印古籍,全部开架阅览,读者可以自由翻阅;1000多平米的古籍阅览大厅,上面是“年轮”形穹顶;读者来到这里,可以遨游于古籍知识的海洋,沉浸式体验氤氲的古籍氛围。而在4楼,历史类书墙、主题文献展台、历史文献阅览区,展示了史学理论、中国史、世界史,以及文物考古等方面12000余册的专题文献,可供历史专业、专长或从事考古、文献等方向的读者做研究性利用、参考、阅读……“懂古”是懂得历史与底蕴。

全馆完成了全面智慧改造,有机融合了数字图书馆、智能建筑及其他新型智能技术。图书馆即将投入使用新的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读者要找一本书,打开手机,可以根据实景导航走到书架前;借一本书,机器人十几分钟就能送达。在少儿阅览区的“光影阅读星球”,由前沿数字技术打造的《千里江山图》,展示在20米宽、2米高的巨幅墙面上,动态化呈现给读者,秀美山河触手可及……“知今”是知悉今天与未来。

在庭院中,移植了一棵跨越古今的橄榄树,它已生长了1200年,由西子集团董事长王水福先生捐赠,碑刻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橄榄、文澜洐芬”——诚哉斯言!

“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对每个人来说,阅读,就是真正的“天堂”。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