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可贷20万,最快可5分钟放款!”爆火一时的银行“直播贷”,近期却突然集体停播。

今年二季度以来,多家商业银行纷纷开启了“直播带货”模式。信贷员化身主播,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来推荐银行信贷产品。随后,银行“直播贷”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火爆出圈的银行“直播贷”没了动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热到冷,银行“直播贷”引发了不少争议。信贷产品上架直播间风险可控吗?业务合规边界又在哪?

短暂火爆后集体“哑火”

据了解,银行直播间的“贷款”产品并非真实的商品,而是申请贷款的渠道。用户在直播间填写申请,银行审批后会发送通知,具体的贷款额度要以银行实际审批为准。

几周前,银行“直播贷”异常火爆,宣传内容也十分吸睛。某短视频平台粉丝数超过390万的A银行曾在直播间带货“某某贷”,宣传语标注:“最高提额至300万,免费测试额度”;B银行在直播间推出“最高额度500万元”为主题的直播;C银行,在此前的一场直播中,直播间背景打出“最高可借20万”、“年化利率3.6%(单利)”的宣传语。 

银行直播“贷”一度火爆出圈,也引来监管部门的关注。据报道,7月金融监管总局下属风险处置局向部分银行下发《关于开展网络直播销售情况调研的通知》,拟调研银行2021年以来的网络直播销售情况和过往的投诉纠纷。目前已逐一排查完毕,正在准备报送监管自查结果的反馈材料。

与此同时,之前短视频平台上的银行“直播贷”也悄然“哑火”。

某短视频平台的直播数据显示,上述提到的A银行最后一场涉“贷”产品主题的直播是在6月14日;B银行的相关账号自6月21日后也再未开播;同时,C银行在7月17日的直播里已不见“某某贷”的身影。

有业内人士表示,直播带货是贴近老百姓(603883)的一种方式,可以说是顺应数字化时代发展的一种尝试。因此监管部门当前选择的是通过调研摸排情况,而非直接叫停。还有业内人士建议,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对直播贷款进行规范,并将直播纳入合规管理体系和消费者保护管理体系中。

暗潜风险 合规边界在哪儿?

值得关注的是,银行“直播贷”确实也存有风险隐患和纠纷。

一些直播间将优惠描述以醒目的字体显示,而风险提醒、免责条款等往往被隐藏于不显眼的位置,而实际上某些优惠的享受是有限定前提的。这也导致一些用户反馈"货不对板",表示申请的贷款利率远超直播中营销的利率。

此外,如个人信息泄露、宣传误导、非理性借贷等问题也引起部分行业人士广泛关注,有业内声音呼吁监管部门规范金融机构直播。

据报道,此次监管部门向银行下发《关于开展网络直播销售情况调研的通知》,仅针对通过网络直播方式开展产品推介、在线销售的情形,不含品牌推广、庆典论坛直播等行为。具体而言,银行需要就2021年以来通过官方账号开展网络直播销售的次数、累计参与人数、业务规模,以及2021年以来涉及银行网络直播销售的信访投诉和诉讼情况、主要纠纷点等准备书面材料。

实际上,自2020年金融机构发力线上业务以来,监管机构就已经介入摸底直播风险。2020年10月,原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防范金融直播营销有关风险的提示》称,当前金融直播营销存在两大主要风险,即金融直播营销体混乱或隐藏诈骗风险;直播营销行为存在销售误导风险。

此外,2021年底,央行等七部门曾联合发布《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要求,网络营销宣传内容应当与金融产品合同条款保持一致,包含产品名称、产品提供者和销售者名称、风险提示等关键信息,不得有重大遗漏。网络营销宣传内容应当准确、通俗。

针对当前现状,有业内人士预测,金融机构直播或将迎来新一轮治理。

(责任编辑:曹言言 HA008)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