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3日,人民日报刊发《“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推出“人才九条”的实践与启示》的文章。文章回忆了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先后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期间,推出广招贤才的“人才九条”,为当地发展破局开路的实践探索,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的思路理念与谋篇布局。在河北工作时,总书记指出:“贤才者,国之大宝也,县亦然。古人云,国之所以不治者三,不知用贤,此其一也;虽知用贤,求不能得,此其二也;虽得贤,不能尽,此其三也。”总书记“知用贤、求其贤、尽其才”的人才观为我们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供了宝贵指引和有益借鉴。

当今时代,发展是第一要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后盾,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各界要深化人才引培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立务实、开放、高效的人才赋能体系,努力营造人才发展使用的良好生态环境,持续激发各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让想干事的人才有梦想,能干事的人才有机会,干成事的有舞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让人才别受气


(相关资料图)

人才评价是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人事与科研管理的关键与核心,且大多涉及被评价对象的切身利益,但是,有些单位或部门在高层次人才引培、职称和岗位评审聘任、绩效分配等工作中,并没有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往往使用一些简单的量化指标对人才进行评估评价,将学历、论文、项目、专利、奖项、头衔奉为考核的金标准、硬杠杠,无意或有意地忽视、弱化其科研工作的前瞻性、创新性、工作量、工作业绩、社会贡献和影响等不易量化指标的价值评价,一些从事基础科研、应用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的人员因缺乏分类评价机制,无法纳入人才评价的条件范围,工作业绩长期得不到认可,严重影响科研工作的动力和效率,因此,用人单位应根据岗位特点和专业属性,逐步破除人才评价中的“一刀切”、简单化、趋同化和数量化倾向,建立起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新的人才评价机制,健全评价维度,坚持综合评价和分类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全面客观评价人才思想品德、学术水平、发展潜力、综合素质以及岗位匹配度,综合考量科研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用科学合理的评估评价机制激发释放人才团队的创新潜力。

建立能效评估及动态考核的竞争机制,让人才别服气

人才的选拔任用作为单位建设“风向标”,直接影响着人才队伍干事创业的热情。在科研项目申请、人才选拔任用等焦点、热点问题上,用人单位一定要建立人才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项目能予能收、待遇能高能低的激励和竞争机制。首先就是健全人才能效评估方式方法,英雄不问出处,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悬赏竞争机制,让真正有想法、有能力、有水平的团队和人才通过竞争脱颖而出,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团队和人才挂帅出征;其次,要将人才培养、使用与科研活动挂钩、与责任和科研效益挂钩,根据科研工作实际设定合理周期的考核目标,按照目标责任书的约定,定期、不定期地开展适当的考核评定,对团队和人才加强监管评估,引入施行辞职、降职、免职制度,用动态考核管理体制鼓励科研人员在科研赛道上比学赶帮超,像运动员一样开展高水平的竞争,力争在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等新兴前沿科技领域实现抢跑超车;最后还要加大淘汰能力不达标人员的工作力度,请规定期限内未有显著成绩的团队主动让贤,让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高度认可、在社会实践中做出显著贡献的人才走到事业发展的前台,杜绝“养懒人”“吃大锅饭”。

建立稳定支持的减负机制,让人才别小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员持久的时间投入。”他强调,“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科学研究如同逆水行舟,道阻且长,不进则退,基础学科、前沿学科、冷门学科和交叉学科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产出不易,特别需要稳定、持续、静心地投入其中,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要摈弃“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的心态,为科研人员减负,给人才团队提供一个可以安静做学术的长期稳定的环境。要对人才多一点耐心和信心,尝试运用聘期考核、项目周期考核等方式方法拉长评价考核周期,尽量减少对研究方向聚焦和原创成果产出的负面影响,让他们在好奇心和荣誉驱动下去开展自由探索和创新科研;对已履职尽责,但因技术路线选择失误或者不可预见原因,难以完成预定目标的单位和人员,应予以尽职免责;要探索科技成果的产权激励等体制机制创新,逐步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范围,让创新人才分享科技成果收益;要贯彻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的政策,优化项目申报、评审、经费管理等手续流程,努力消除科研人员的不合理负担,不断提高科研管理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千方百计让科研人才轻装上阵、自由发挥,专心致志攻坚克难,久久为功、行稳致远才会有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

建立自由探索和需求导向相结合的探索机制,让人才别傲气

面对国际形势深刻复杂的变化和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使命要求,2023年2月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近年来,尽管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但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等短板和弱项依然明显,面对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的导向,用人单位要把自由探索和需求导向有效结合起来,一方面用人才带研究,鼓励支持人才勇于开展原创性研究,探索科技前沿,开辟新的认知疆域,引导人才团队到攻坚克难主战场、科学研究最前沿、服务群众第一线去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实现“知人举事”;另一方面以需求带人才,培养教育人才绝不可骄慢倨傲、高高在上,要主动下到基层、走进企业、深入市场,坚持应用牵引、问题导向,让科研创新更接“地气”,实现“知事聚人”。

建立公平与效率兼顾的保障机制,让人才别戾气

当今世界,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上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很多新的矛盾风险挑战,影响和谐稳定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人才队伍在就业、置业、学业、婚恋、晋升等方面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和苦恼,各级各界建立完善公平与效率兼顾的保障机制,争取消弭化解矛盾和戾气于无形,让人才队伍能够心无旁骛地开展研究和工作。一要政治上关心。强化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科学家精神教育,鼓励青年人才继承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将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转化为自身科研的强大动力,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创新创造的实际行动,用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崇高的科学品德和优良的作风学风践行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的初心使命。二要工作上支持。用人单位要制定制度,将科研工作一线作为培养锻炼人才队伍的主阵地,确保人才团队的科研时间,减少一些非必要性、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列席接待性会议。三要生活上关怀。创建相对包容宽松的科研工作环境,平时多倾听人才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困惑和苦恼,对他们急难愁盼的问题、事情做好精准对接引导,有针对性地提供情绪疏导和分众指导,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让他们提升事业发展预期,在关键时候能够走出阴霾,看到更广阔的未来。

(作者:陈宗浩,河南省生态环境检测和安全中心核与辐射安全部主任;魏帅,河南省科研平台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