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结果究竟会咋样?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魏延不是马谡,他是常年驻守汉中的,经验丰富的大将。因此,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不是放空炮。如果实施,有夺取长安的可能。


(资料图片)

但是,魏延对魏国的整体国力、魏军在平原地带的战力有所低估。因此,他的"子午谷奇谋"不会成功,甚至可能导致北伐军全军(而不只是他所带的万把人)覆没。

魏延的奇谋,五个环节一个都不能出错

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

1、魏延自率5000精兵,5000背粮人,出子午谷,不出10日,可达长安。

2、长安夏侯楙无才无胆,听说魏延来了一定会逃走。长安防御空虚,而且事发突然,魏军也来不及坚壁清野,他们留下的粮草足以支撑魏延;

3、魏军的援军要集结起来,至少要20多天;

4、诸葛亮率大军走斜谷,一定可以赶在魏援军前抵达长安。

5、诸葛亮大军立足长安(或潼关),击退魏军援军。

如此,咸阳以西尽可平定了。

这是环环相扣的五个环节,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魏延的计划都无法实现。

那么,魏延的这五个环节各自成功的概率有多少呢?

魏延对汉中--关中前线的形势把握得非常到位,但却不来不及封锁潼关等地,无法避免与魏军在关中平原决战。

行军环节:有成功机会

魏延走子午谷,10日内抵达长安;诸葛亮走斜谷,20日内抵达长安。两者缺一不可。《中国军事通史》认为这两点都没有成功机会,理由是:

1、两年后,曹真出子午谷伐蜀,结果,一个多月,才走了一半;

2、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走褒斜道出斜谷,走了两个多月。

因此,《中国军事通史》认为魏延的计划从一开始就是不可能实现的。

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

1、曹真后来走子午谷伐蜀,是在秋季,因连日大雨,行军困难。

但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初春,当地雨水不多,魏延10日出谷的概率是不小的;

但是,即便到了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积极寻求野战时,他依然不敢贸然与魏军在平原决战.

因此,如果诸葛亮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蜀军确实有机会短暂地攻取长安等地。但是,随后,蜀军依然无法在关中力住脚,反而会遭遇更大的失败。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体现出他对汉中-关中前线形势的充分把握。但是,他当时似乎对魏、蜀两军总体战力估计有所误差(其实从诸葛亮的反省来看,诸葛亮也低估了双方的战力差距)。

以后来魏蜀两军表现出的特点,以及魏蜀两国巨大的国力差距来看,子午谷奇谋如果实施,没有任何胜算。

2、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与此时形势不同,能走得更快。

褒斜道沿途多为悬空栈道,险要其易伏。汉中之战时,曹操只能先派军先行控制险要,掩护大军通过。

第五次北伐时,魏蜀战争已进入高潮,诸葛亮走此道,很可能也只能像当年曹操一样谨慎行军。

但第一次北伐时,蜀军出魏军不意,魏延认为:诸葛亮大胆一些,是可能加快脚步,直接行军的。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常年镇守汉中的宿将,魏延对汉中北面的地形有清醒认识,行军速度预估基本是到位的。

攻取长安有可能

在分析攻取长安可能性时,人们过多把焦点放在夏侯楙逃走不逃走的问题上:你怎么知道夏侯楙会逃走?

事实上,夏侯楙既非良将,他即或留下,又能干什么呢?作为百战宿将,魏延虽认为夏侯楙可能逃走,但不会把能否攻取长安,押宝于夏侯楙"逃走不逃走"。

蜀军突然抵达,夏侯楙即或不逃走,他能否守住长安呢?

长安虽然是古都,但他的防御,自古依赖"关中四塞",其自身城大,如果兵少,确实不容易守住。一旦潼关等外围失守,长安一般没有太强的抵抗力。历史上也极少见到成功的"长安保卫战"。

长安是魏军进攻汉中的主要基地,作为汉中防御的主要负责人,魏延对长安的魏军情况理应是有一定认识的(至少比我们了解得多)。

因此,不管夏侯楙逃走不逃走,魏延是有可能真的攻取长安的。

必须强调的是:魏延不是马谡,他是经验丰富的将领,是刘备钦点的守汉中之人,无论是对汉中到关中的地势,还是敌我双方的基本实力对比,都远比后人要熟悉得多。

但是从后来的战事来看,尽管魏延对关中魏军的实力有所了解,但他对魏、蜀两军整体差距依然估计不足。

魏延的计划,将无法避免与魏军在关中平原决战

尽管蜀军有可能直下长安,但来不及,也不可能抢占潼关、武关等各隘口,蜀军必须面临与魏军在关中平原决战。

由于《隆中对》中出襄阳以向宛、洛阳的那一路已经没有了,因此,魏军可以从容集结相当大的兵力反扑。

真正的风险正在此时。

如果魏军在进入关中后,击败蜀军(魏军兵力、平原战力都有绝对优势,击败蜀军几乎没有悬念),并封锁蜀军退路,那蜀军面临的危险,就不仅仅是那1万人了,而是整个北伐军有可能全军覆灭。

诸葛亮的企图,是要依托山地,切断关陇通道,断陇右之臂。陇右产马,对关中又有形胜之势,自然相对有把握得多。

当然,街亭之败,蜀军连这个"十全必克"的企图也没有实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