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县石槽镇通过“联村共建”促进乡村振兴

郸城县石槽镇张寨行政村美丽的乡村环境

正星粉业现代化的生产车间


(相关资料图)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于扬李玉坤实习生郭磊文图

初秋的微风拂过,蓝天白云下,郁郁葱葱的秋庄稼长势正旺:大豆饱满、玉米茂盛、冬瓜肥硕……日前,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深入周口市郸城县石槽镇采访,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画卷。

这个位于郸城县东南部的千年古镇,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乡村振兴决策部署,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联村党支部”为抓手,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平台,打造“组织联动、产业联兴、文化联创、人才联育”的跨村融合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互促互进新路径。

特色产业,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追寻历史的足迹,石槽最早可溯至元朝。

相传,那时的石槽还是一个叫王庄的地方,元朝末年,一场洪水过后,村北庙前出现一石槽,乡亲们以为是镇洪水的“神石”,故改名石槽。

尽管这是一个传说,但历史上真实记载石槽的地势确实比较容易遭遇洪灾。20年前的2003年7月至9月间,当地阴雨连绵,造成严重水涝。

但20年后的今天,沟渠联网,河道通畅,现代化水利设施的加持,让洪灾再也不能轻易光顾这个地方。相反,现在的石槽镇农田基础建设强硬,有力支撑了乡村振兴的发展。

在肥沃的土地上,乡亲们除了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还在镇党委政府的引领下,种冬瓜、种桃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种植,全面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动力。

“像这,都算普通黑皮冬瓜了,别看重有50多斤,长达1米,大的还有百十斤的。”站在地头,抱着黑皮冬瓜,59岁的石槽镇宋狄楼行政村的农民张兰荣向记者“炫耀”说。

张兰荣种植黑皮冬瓜有17年的光景了,最早的时候,她跟着娘家哥从山东引进了黑皮冬瓜,回来试种1.5亩,当年丰收后亩产达2万多斤,收入万元左右。小试牛刀,尝到甜头的张兰荣把家里承包的所有农田都种上了黑皮冬瓜,仅此一项,每年给家里带来收入7万元左右。

现在,石槽镇基本上村村都有黑皮冬瓜,总面积约300亩左右,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海南等地,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特色农产品。

“还有张寨、夏庄、梁庄等11个行政村,特色农业发展同样如火如荼。目前,全镇已建立东有中药材规模种植,西有黑皮冬瓜交易,南有无公害蔬菜大棚、花卉苗圃生产,北有万亩良种繁育、高产示范田的产业辐射圈,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谈及石槽镇的乡村产业,镇党委书记王阳如数家珍。

联村共建,形成乡村振兴合力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而支部互助联动,就全面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潜力。

在郸城县石槽镇,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实施的“联村共建”工程,就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振兴新路径。

什么叫“联村共建”?顾名思义就是村村联合、抱团发展。比如,张寨行政村的泥鳅养殖是特色,而小曹楼行政村的蔬菜大棚是特色,那么这两个村子的党支部就在组织上实行“联村共建”,实现资源共享,养殖、种植技术互相交流。

再比如说,强村可以为弱村提供资金、发展模式、技术咨询等支持;而反过来,弱村则可以为强村提供土地、厂房、劳动力等服务,切实促进资源要素集聚整合。

现在,全镇灵活采取“联村+技术”“联村+产业”“联村+资源”“联村+企业”等方式,因地制宜将地域相连、产业相近、资源共享的党组织联合起来,组建同向同行、共建共富联村党支部5个,覆盖了25个自然村。

“没有实行联村共建的时候,干好干坏都在自己村里,容易形成懒惰思想。现在联村共建后,村村都比着干、争着干,生怕自己的村不如附近的共建村。比如说,与我们共建的张寨村泥鳅养殖业发展得好,我们在参考引进这个养殖业的同时,也发挥自身优势,在县里的对口帮扶下,新建了49亩地的蔬菜大棚,这样又给张寨村做了个示范。”石槽镇小曹楼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张可东向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介绍说。

在石槽镇,以联村党支部为单位,还建立了“互联式”工作对调机制,印发了《石槽镇联村党支部工作管理办法》,根据村务、干部排名情况,及时对调联村党支部委员,保障优秀人力、物力资源向弱村倾斜,实现村村互学、平衡发展。

同时,还落实“阶梯式”经费奖励机制,将联村党支部村级经费的奖补与干部综合考评结果挂钩,从整体上激发党组织的内生动力。目前,全镇共发放奖励资金35万元、互调联村支部委员7名。

“我们以‘联村党支部’为抓手,牢固树立‘联村共建、抱团发展’的乡村振兴理念,以‘五星’支部创建为统领,统筹推进干部帮带、村务协管、资源互补、成果共享‘四位一体’运行机制,精准发力,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石槽镇党委书记王阳向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介绍说。

引领带动,激发乡镇振兴潜力

正星粉业,是一家坐落在石槽镇的面粉企业,别看只在镇里,可却是名副其实的河南省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这家企业每年收购小麦达1.2亿斤左右,也是石槽镇的标杆企业。

围绕龙头企业,石槽镇注重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推行“中心联村党支部+正星面粉有限公司+农户”模式,与镇内小麦、玉米种植户签订订单合同,以每户年增收2000元的经济效益,助力集约农业、规模农业的发展。

日前,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在正星粉业采访时看到,这里刚刚引进了日加工1200吨小麦的全套布勒设备生产线,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来回穿梭,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忙碌场景。

“我们是一家涉农企业,扎根石槽几十年了,在带动规模化种植的同时,也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只要是石槽的乡亲们来我们这儿送小麦,我们都是按高于市场价2分左右的价格收购的。”正星粉业车间主任朱杰说。

而罗庄村村民郭新安,则是当地养殖业的佼佼者。作为石槽镇远近闻名的养牛大户,郭新安的养殖基地现在拥有肉牛3000多头,在当地算规模较大的养殖场了。目前,郭新安还带动周边26户农户参与养殖,每年出栏肉牛2000多头,实行线上+线下销售模式,肉牛远销上海、广东等地,年收入5000多万元。

“我的养殖企业是在镇里、村里的帮扶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所以我有责任和义务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带领乡亲们一起发家致富。”郭新安说。

与此同时,镇里的德盛服饰、铠意伞业加工、简洁日用品生产等另外几家龙头企业也都纷纷响应镇党委政府的号召,想方设法发挥各自优势,带领更多的群众踏上致富路。

乡村振兴谱新篇,幸福路上展笑颜。今天的石槽镇产业兴、人心齐、村子美、田野丰,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在郸城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个活力迸发、幸福和谐的新石槽正朝着未来阔步前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