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π计划——乡风文明大调研活动第三期

已进入后半段


【资料图】

这两天

驻扎在宁海葛家村的队伍

有什么样的收获?

一起来看

↓↓↓

走进宁海葛家村,走进教授路,很难不被两旁的火柴墙绘吸引。那写着“星之火源葛家村”的巨大火柴盒旁,是一根根标注着“艺术赋能”“村民内生”“村强民富”“文化深耕”等的火柴棒。

“为什么会在教授路的入口做这样的火柴装置?”到葛家村的第一天,乡村π计划——乡风文明大调研“牧笛闻柳队”的同学们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8月10日,也就是在葛家村调研的第四天,学生们已然从村民、从教授、从村书记、从葛家村随处可见的花花草草中获得了答案:艺术,是葛家村的火种,点亮了乡村振兴,更点燃了村民心中的火焰。

聊天中,中国人民大学的丛志强教授曾把自己比作“划火柴点灯的人”。

他说自己只是想办法把蕴蓄在村民中的巨大能量点燃起来、释放出来,让这种能量影响更多的人。而这种能量聚拢起来的巨大力量,在葛家村的四天调研中,给了同学们最直观的感受。

“这里的村民特别自信,而且热情!”

“入户调研时,他们会很热情的招呼我们,给我们介绍家里小院哪里花心思布置的,看得出,他们很自豪!”

“村里的那些小景观如果有破损,村民会主动补上,因为这些都是他们的心血,他们会自发去维护!”

“他们的笑容一直都挂在脸上,非常友善!”

……

在吃饭等闲暇时间,同学们总会聚在一起分享自己的所见所得。在调研第二天时,他们曾问过丛志强教授:“‘艺术点亮乡村’到底给村民带来了什么改变?”

现在,他们有了答案。其中给他们最大感触的,是仙绒美术馆的馆长叶仙绒。

因为白天要工作,与叶仙绒的采访约在了晚饭后。而之前,同学们已经无数次的进入小院拍摄。

“你们随时来,我高兴的!”叶仙绒笑眯眯地允诺。今年69岁的她不管每天多忙碌,总要收拾一遍小院。“不管有没有客人进来,总要让人家看到我们干干净净。”

这位书没读几年,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农村妇女,丈夫也是农民,如果不是艺术振兴乡村,谁也想象不到,她能成为“美术馆”馆长。

美术馆占用的是她原先的老房子。本是没有太大用途的杂物间,被她改造成了一个带有艺术气息的“展厅”,里面悬挂的字画作品,来自她的儿孙和老公的外甥;在另一间稍显空旷的房间里,则摆着她和老公结婚时就用的床,旁边的陪嫁品有衣柜、米桶、化妆盒、梳妆台,以及她母亲当年结婚时用的针线盒。

葛家村出名之后,许多游客都慕名前来想要参观她的美术馆,她都热情的招呼着,给大家介绍每一样物品。

曾经有人问她,你的美术馆不挣钱,还要每天开着让别人来参观,还要天天打扫卫生,图什么?

“我开心啊,我不图钱,我就是喜欢看到大家来我家!”她笑着说。

术的火花点亮了乡村,被激发了内生动力的村民们,在思想上也开始有了转变。

“尤其是乡风文明上,葛家的故事太多了!”葛家村党支部书记葛万永告诉同学们,从前在葛家村,总有些破破烂烂、堆满垃圾的地方。

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很难厘清宅基地或者屋旁空地到底属于谁家的。犬牙交错之地,你盖一座狗屋,我放一堆毛竹,他置一个便桶,就这样“宣示”主权。

“四君子院”过去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这块空地以前分属四户人家,难以划分,干脆就荒废着,成了卫生死角。

丛志强团队来了之后,大家都同意拿出来做共享空间,但如何解决产权问题?一位村民想出法子:院落建成后,在它的四周画上蓝线,界定了权属。

丛志强教授听后大赞,给它取名为“四君子院”;还有两户人家因为宅基地的事情闹得不愉快,30年“贴隔壁”都互不理睬,看着村里改造得越来越好,两家人握手言谈,拔掉丛生的杂草,共建出一个美丽庭院。后来,村里将这个院子叫“和美院”……

“当文明、艺术成为村民们的梦想和追求,他们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炽热情感,就会成为振兴乡村的最能够迸发创新、创造的力量。”丛志强教授说。

明天,将是乡村π计划——乡风文明大调研“牧笛闻柳队”在葛家村的最后一天,同学们的故事还将继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