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罗宁子 田坤 李小苗 湘潭报道

今年暑期,湘潭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开展“强国有我 青春有为”一系列“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300余名青年学子走进田野大课堂。实践团以湖南现代化乡村建设样本为鲜活教材,深入田间地头读懂“千万工程”的时代内涵,从专业视角“数”说新时代“山乡巨变”,数字赋能美丽乡村建设,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相关资料图)

观察:数字化呈现乡村振兴成果

十年非凡成就,山乡展露新颜。湖南乡村的蝶变,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微观缩影,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生动体现,也是乡村振兴的“湖南样本”。

“微”分时代巨变·“数”说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一线看发展,深入乡村看振兴。他们将乡村振兴示范村连点成线,在“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近距离观察古老苗寨从深度贫困到乡村振兴的美丽嬗变,从封闭保守落后到文明开放自信的历史跨越和深刻转变。在国家森林乡村陈家桥村,志愿者沉浸式体验闻名遐迩“美丽乡村”的绿水青山,调研绿色生态带动乡村文明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建设经验。“从乡村振兴示范村果园产业、污水治理这样的‘小切口’,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乡村发展‘大变化’,这种真实和触动是在教室里无法体会的。”实践团队团长曹莹深有感触。

查阅村志文献、参观脱贫攻坚展览馆、访谈村干部和乡绅贤达……实践团成员广泛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制作图表,通过词云图海报、大数据动态图等形式,从数学视角生动展现十年来十八洞村的产业振兴经验和陈家桥村的生态振兴故事,以数字化技术创新乡村振兴成果的呈现方式。

乡村振兴成效观察团在湘潭市岳塘区霞城街道采集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利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伯努利方程建立经济发展模型,用数学模型描述封闭经济体内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和产出相互作用的模式,用数学语言转译城乡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生动细节。

传播:数字化讲述乡村振兴经验

如何讲好乡村发展故事,提升乡村振兴经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实践团用“数字密码”解读乡村发展成效,用“青春语言”传播乡村振兴故事,用“青年足迹”延展服务边界,助力乡村振兴经验的大众传播。

“数”说宣讲团将乡村振兴数字化成果转化为微宣讲文稿,形成“青年味”“生鲜活”“短小微”的故事集,在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陈列馆面向国内外游客解读脱贫攻坚“密码”;延伸宣讲范围,将乡村振兴经验广泛传播至城乡街道和中小学校,为长沙、湘潭、邵阳以及温州等多地的青少年“数”说十八洞村,共开展微宣讲20余场,辐射1000余人,形成“‘数’说新时代伟大成就”微视频1部,成为乡村振兴的诠释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实践团以陈家桥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经验为主题的“数”说陈家桥村系列海报,获得广大村民的认可,并于数字乡村展厅电子屏放映。陈家桥村党总支部委员副书记付素清认为,“以大量数据讲述陈家桥村生态治理经验和美丽屋场建设案例,站位高远、角度独特、形式新颖,为总结、传播、推介‘陈家桥经验’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航道。”

行动: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建设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实践团以专业所长服务数字乡村建设,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

“苗族没有文字,以针梭当笔,以彩线当墨,将几千年的精神文脉与文化母题都绣在衣裙上。”“微”分时代巨变·“数”说乡村振兴实践团用数学语言转译湘西苗绣中穿越时光的数学之美,助力非遗苗绣经典图纹的数字化传承。通过收集、整理大量典型苗绣作品,使用函数图像拟合、平面曲线研究等方法,从千变万化的造型中提取几何特征,展现苗绣的排阵美、构图美和十字工艺美。他们还创新绣面设计,使用苗绣独特针法绘制莫比乌斯环、笛卡尔心形曲线等数学元素图样,尝试将人类上古“文明密码”转化为青年味的“创造密码”,让传统技艺与当下生活和时尚文化彼此交融。

大数据专业实践团在湘潭县梅桂园种植基地里调研发现,梅子园的排灌系统利用率不高、灌溉范围不全,对果树的挂果率有一定影响。为给出灌溉优化对策,他们在田间烈日下测量管道距离和角度,并结合天气等变量,运用大数据知识提出升级排灌系统的可行性建议,经检测后投入实际生产,助推智慧农业转型升级。谈及大数据专业实践团的服务初衷,团长王菁敏说,“数字化是一种未来趋势,我们的数学青年不仅要掌握科技前沿知识,更应该将专业所学投入实际应用,为农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我们可以估算出,红军在长征时的行军速度约为35公里每天……”“数”梦同行实践团在卫星村举办为期10天的暑期夏令营,创新“红色教育+数学”融合模式,以数学文化为载体,将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智体美劳五育课程,开展了数独启蒙、音乐中的数学、模拟长征路体育课、折纸剪纸艺术、一日雷锋劳动教育等原创课程。团队入选湖南省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项目,以基础学科教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数智”激活农业发展动能,“数字”描绘乡村振兴蓝图。湘潭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引导学子从校园“小课堂”走向田间地头“大课堂”,聚焦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三方面丰富实践内涵,为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赋予社会价值,真正做到把调研报告写在祖国大地上。近年来,学院依托学校红色文化底蕴,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打造“数说·数智·数能”品牌项目,通过“三下乡”“返家乡”等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将来,该学院将引导更多的湘大学子继续把汗水挥洒在田野地头,将专业知识和青春力量汇入乡村振兴的发展浪潮中,共同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时代幸福画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