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移民,其实都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它们都是一定程度上的无奈之举。今天要说的明初洪洞大规模移民,也有着类似的原因。

首先当年移民是从山西洪洞县迁往中原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山东等地。这些地方都属于黄泛区,如遇灾年,黄河水很容易泛滥成灾。

根据《元史》记载,元末因为社会动荡,26年没有疏通堤坝,导致黄河水多处决堤。当时中原大部分地区便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粮食产量骤减,百姓居无定所。屋漏偏逢连夜雨,祸不单行的是,元末不断有大大小小的战争发生,而这些战争,恰好也主要发生在上述地界。

大灾之后往往有大疫,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这些地区还不时爆发出严重的瘟疫。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死的死,逃的逃,中原地区“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而当时的山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群山包围之中,既无洪水之忧,起义军也很难打过来,很多人便纷纷来到山西避难。而明朝初建之际,百废待兴,急需恢复生产,移民便成了无奈下的必然之举。

那么,为什么把山西洪洞县百姓的移民称为“大槐树”移民呢?这跟当时的迁移政策相关。

中国人是最重视故乡和宗族的,故土难离,而且朱元璋当时的移民政策,并不是让全家人一起移民。为了公平起见,他是让每家按人口抽选一定比例进行移民,这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无异于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大家自然不会愿意。据民国六年版本的《洪洞县志》中记载,大槐树在洪洞县城北广济寺左侧。大槐树当年是作为明初大规模移民的官方中转站存在的,因为大多数人并不愿意移民,负责此事的官员便将人召集到大槐树下。然后把不愿意走的人绑起来,押送到目的地。这也导致了一个典故“解手”的产生。

因为大家路上有排泄需求,只能向官兵请求说,“把我手解开吧”,次数多了,就简化为了解手。后来在中原地区,解手就等于上厕所。

由此也可以看出来,这项政策,虽然颁布之初说是自愿,但最后大多数人都是被迫过去的。也难怪他们难忘故土,实际上,直到今天,这些地区的部分老人还会时常挂念,“我们的根在大槐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