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要点
(1)温和的销售修复是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的重要保障
■ 1~2月TOP50房企销售额同比上涨2%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 35家房企销售额同比上涨
■ 22家房企销售额同比上涨超100%
(2)全面扩大内需,带来不动产建设新需求
■ 从全量土地供应来看2023新机会
前言
在当前特殊的国内外环境下,两会作为全年政策重要的指导窗口,吸引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尤其是对当前国央企力量占比上升,政府财政大量投入,行业波动剧烈的不动产行业,更是需要紧跟政策方向,才能在大变局下实现平稳发展。
在本次政策蓝图中,不论是对过去一年和过去五年的总结,还是对2023的发展建议都是稳健且务实的。
房地产行业的相关重点内容并未超越原本的政策导向,依然集中在供给侧防范化解风险,需求侧加快保障性体系构建两大方面。
2023年地产行业发展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温和修复,避免大起大落,继续推进新发展模式的构建。
而跳出地产行业,不动产领域增量机会依然令人瞩目,以基建投资为代表的建造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源泉。
温和的销售修复是
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的重要保障
■两会-2023年工作建议: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
洞察
从本质上,房企风险的化解一定是建立在需求端回暖的基础之上。
2023年是中国房企债务到期的重要年份,今年部分房企一定会出现更大的偿债压力。但只要需求端回暖预期落地,即便存在部分债务缺口,也可通过金融手段度过危机。
只要市场相信房企今后的偿债能力,不论是借新还旧还是债务展期都将具有操作空间,债务问题自然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自开年以来,楼市回暖的声音不断,但质疑也从未停止。市场分化之下,看涨看跌的声音异常嘈杂。
一方面,以一二线城市为代表的新房/二手房成交量、到访量、带看量都呈现上升趋势。例如克尔瑞数据显示,2月南京重点项目到访量量由每周平均1.5万组飙升至1.76万组,较去年年末的1.2万组显著提升,济南、青岛、长沙、重庆等城市也出现了明显的数据回暖。
另一方面,部分分析认为二手房市场火热是源自投资者利率置换需求,通过“左手倒右手”将房贷利率调整为当前的更低的利率状态,并非市场真实回暖,又或者认为2022年2月份新年压低市场成交量,导致2023年2月成交量的涨幅无参考性。
任何统计数据都带有杂音,比起市场数据,各大房企销售数据更能体现当前新房市场现状。
头部优质房企销售出现实质性回暖。根据克尔瑞的相关数据,2023年1~2月,top50房企实现权益销售额5596.7亿元,同比上涨2.0%;TOP50房企中35家销售额同比上涨,22家销售额同比上涨超100%,相关数据见下表:
1~2月的综合数值规避了新年时间节点对销售额基数的影响,头部优质房企销售额增长明显,是新房市场修复最直接明了的信号。
表:2023年1~2月 TOP50房企销售额
数据来源:克尔瑞,明源供应链研究院整理
当前市场格局的分化正在进一步加剧。消费者对于保交楼的顾虑助推了二手房市场的回暖,也导致房企销售出现严重分化。
TOP50房企除35家销售额同比上涨,一家销售额不变以外,仍有包括中国恒大在内的14家房企销售额同比下滑,负面信息带来的后续影响仍在持续发酵。
房地产行业将会迎来新一轮出清。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对于金融风险会“压实各方责任”,对于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2023年大水漫灌不会来临,市场货币环境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较低。
房地产仍是中国的支持行业,但政府也不会进行无条件的全面救市,随着上一轮融资窗口期结束与2023年偿债潮的到来,部分房企将会迎来一波并购与破产潮,并在此之后形成新的市场格局体系。
金融工具存在感明显增强
优质存量资产竞争或将加剧
■两会-2023年工作建议:
(1)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2)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完善现代物流体系。
(3)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
洞察
制造业与基建投资成为当下中国经济启动的发动机。房市仍未走出低迷通道,救市力度逐步升级
从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出口、消费、投资来看:
出口方面,在美国暴力加息缩表之下,世界经济正难以扭转的走向衰退,随着美联储宣布加息进程仍将持续,全球商品需求大幅收缩,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2022年以来出口贸易额全面回落。
消费方面,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7%,出现明显反弹,但由于当前各类资产增速放缓(住房与股权等),社会就业局势复杂,居民消费是否能长期维持高速增长仍是未知数。
投资方面,在出口与消费皆存在增长压力的情况下,投资成为了当下最稳定最快速的关键推力。地产、基建、制造三大投资板块中,地产由于 “大病初愈”,当前仍以缓慢复苏和回稳为主,那稳增长的任务重心自然就落到了制造业与基建投资。
从2022年各类土地新增面积即可看出端倪。
明源云采购市场洞察观测范围,2022年新增公建供地6.1w块,新增面积33.46亿平方米,同比上涨5.08%;新增工业用地2.8w块,新增面积13.43亿平方米,同比下滑1.45%;新增住宅用地1.4w块,新增面积4.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38.04%。
2022年的新增地块中的很大部分都将会成为2023年的生产需求来源
表:2022年各类型土地新增数量
数据来源:明源云采购市场洞察数据库
五大基建方向,仍是不动产行业重要增长点。在以往的文章中,洞察君曾提到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的五大方向。
其中既有交通(公路、铁路、机场、港口航道、物流园)、水利建设等传统基建;也有信息、科技、物流等新基建;还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国家安全基础设施。
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例,2022年武汉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共摘得32宗地块,其中18宗为公共建设用地,14宗为涉宅地块,时至2023年武汉城建已发布26条采购招标公告。
“绿色+智慧”园区建设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立。产业想要发展,园区便需先行。
“数字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业转型目标是当前人口年龄结构、经济发展阶段的必要要求。产业园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同样肩负着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的重要职责。
保障性和租赁住房成为住宅市场蓝海。十四五期间,40个重点城市初步规划新增650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
以上海为例,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47万套以上,占新房供应总量的45%左右。除此之外,北京、广州、深圳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新增数量皆占到新房供应总量的40%~50%。
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量大幅提升,将会承接大量中低收入刚性需求,商品住宅重点将逐步向改善性方向不断倾斜。
结语
2023年,是经济重启的一年,是改革深化的一年,也是稳健、务实、极具韧性的一年。
在1月新增贷款数据亮眼和2月建造业PMI超60的开门红加持下,市场对2023年宏观经济的预期普遍转好。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2023年地产领域的工作重心仍是防范化解风险,打赢保交楼攻坚战,推动房地产新模式全面落地,最终实现市场整体温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