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广西审计厅对9所区管高校2020-2022年度财政补助高校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之一为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低。1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79亿元,实施科研项目702个,仅有5个项目成果实现市场转化,占比0.71%;1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31亿元,实施科研项目862个,实现成果转化0个。

该消息引发不少网友讨论:很多网友义愤填膺,纷纷表示这是对国家科研经费的瓜分消耗,钱应该用在刀刃上;也有网友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1个多亿分摊到800多个项目,平均每个不到20万,可能连做一个实验的钱都不够。更有网友提出,有些偏基础的理论研究,本身研究周期就长,很难市场化,直接被套进市场转化率的池子里去评价并不合理。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资料图】

事实上,高校的科研经费大头主要投入在基础研究层面。一读(yidu_edu)曾统计过C9高校2017-2021五年间的部门决算(详见:C9 大学科学技术投入如何?第一竟然是这所学校)。如下图所示,从各校科学技术科目下不同子科目的支出占比可以发现,基础研究是高校科研的主阵地,“基础研究”科目下的经费支出占高校科学技术支出的绝大部分,这与高校在我国科学研究体系中的定位相符。

另一方面,如何定义“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也是一个问题。

首先,国内外对“科技成果”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我国现行科技统计系统通常会从不同渠道统计专利、论文、奖励、标准、软件著作权等维度作为科技成果。然而,不论是专利登记体系,科技成果登记制度,国家科技计划统计,还是技术交易市场体系,都仅仅侧重于对特定科技创新活动的产出成果情况进行监测。

其次,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包含从成果的初步应用、到产品形成、再到规模化、产业化等若干个阶段。转化至哪个阶段可以算作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仍在学者中存有分歧。围绕“转化”问题,不同学者提出了“应用观”“效益观”“产权交易观”“市场观”“产业化观“等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科研经费分配情况、基础研究的特性,还是从统计维度的差异性来看,“成果转化为0”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通过这则新闻的“火爆”,也侧面反映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根据《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9%,其中产业化率仅为3.9%。而美国高校专利转化率则高达50%,我国高校成果转化率较发达国家仍有不小提升空间。

围绕着这个问题,一读(yidu_edu)层访谈过多位科研工作者、投资人和创业者。一位投资人者向一读(yidu_edu)表示:“大量科技成果转化不具备资本价值与转化价值。”一项科技成果是否能从实验室“展示品”走向市场、形成产业体系,首先需要考察这项成果是否具有创新性;其次是持续性,即在未来的5至10年内是否会有替代性的技术出现并占领市场;第三是成长性,许多科技成果满足不了成长性要求,项目目标市场容量太小及市场前景不乐观,因此不具备资本价值。只有当一项科技成果同时具备创新性、持续性与成长性时,它才具备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转化价值。

除此之外,当前,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难”的问题普遍存在,诸多科技成果长期“藏在深闺人未识”。让科技成果走出“围墙”、走向市场,实现科研单位、企业、市场、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是摆在中国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一道难题。多位投资人表示,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是造成转化率低的核心原因。大量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先进性足够,但适应性不足,究其原因是理论研究与实际中间缺少一个环节,即对目标客户需求和使用引导考虑得不完善,往往会导致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时出现一个漫长的市场认知期。同时,当前很多科研项目在立项阶段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缺乏问题导向和市场意识,导致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最终科技成果在实验室被“束之高阁”。

团队搭建是摆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又一道难题。科研成果只有满足市场需求,才有转化的价值,但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对接市场需求并不是他们的长项。科研项目在立项之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十分重要,找准需求再去匹配相应的技术进行研发,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资源浪费。多位受访者向一读(yidu_edu)表示,“创业跟科研其实是两码事。”在产品设计的时候,技术很重要。但是在后期,团队中如果没有优秀的经营性人才,高校科技成果很难形成产业体系,因为“从科研人员到管理者的路径太长,鸿沟非常大。因此,科学家应做好专业的事,由职业的操盘手来当CEO。如果职业的操盘手与科学家有高度的认同、高度的信任,再加上资本的助推,成功概率就会高很多。”

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进入市场往往需要长期、大量的经费支撑。一位访谈者表示,目前我国许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之一是投入资金不足,尤其是某些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漫长且系统的工程,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大量、持续的资本陪伴。正是由于科技成果转化中不确定性太大,很多风险投资公司不愿意承担风险,多倾向于投资成熟期的项目,这使得很多早期的技术创新项目不能受到关注。对此,一位投资人表示,科技成果若想实现产业化必须进行资本化创新,培育良好的投资环境,让资本市场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撑持续性投入。

虽然高校的使命更多在基础研究,高校也可以对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提出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是如果想更好地践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部署,真正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有力引擎,高校就无法回避科研成果转化中的问题。为此,笔者总结前期访谈的结论,提出以下两方面建议:

一是做好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双向对接,鼓励“定制化科研”。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企业参与的“定制化科研”,从科研源头对接市场需求; 通过“入户”问需求、供需对接会、成果送进门等具体措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健康生态。

二是完善支持措施,助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积极链接相关资源,联合相关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培训工作,开展技术经理人、经纪人培训;通过校友网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链接产业资源和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李修全.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率10%,这个说法“偏”了多少人. 锐科技

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0%,难在哪里?财经

好消息

一读君建立读者群知识星球啦!欢迎添加一读君微信(edu_yidu):

1、回复“知识星球”,即可了解如何加入知识星球,获取国内外各教育相关主题的报告、内参、政策汇编、教育统计数据、学术论坛报告精选PPT等等。

2、回复“读者群”,备注“姓名+单位”即可入群。

更多阅读

·教育报告、学术论坛精选Ppt、访谈原文等资料等分

UNESCO发布《全球教育监测报告2023》(内附报告中文摘要)|一读·有料

(内附报告原文)国际教育政策新动向|一读·有料

我们分析了38 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化战略,得到了这些启示

不做“拍脑袋”决策!送你一本高校规划决策参考

(内附报告完整版)深度解析这个国际组织发布的“四大教育报告”|一读·有料

(内附报告完整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联合发布《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一读·有料

深度报告(内附报告中文版)丨《2023地平线报告》:AI袭来,教育该如何应对?

(内附报告中文版)最新!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发布《人工智能与教学的未来》报告|一读·有料

杨宗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创新(附报告PPT)

不搞“非升即走”?如何设计科学的高校教师聘任与评价制度(附《全球高校人事制度专题研究报告》)

国际前沿!教育变革全球调研报告发布(内附报告全文)

《2022全球教育智库影响力评价PAP研究报告》重磅发布

马斯克最新访谈:ChatGPT后,教育最核心的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内附访谈全文)

李政涛:直面ChatGPT,教师如何绝处逢生?(内附报告完整PPT)

·教育统计数据分析

我国教育领域政府类的最高奖励,花落哪些高校?|一读·有数

强基计划与拔尖计划院校专业大盘点(内附最新完整名单)|一读·有数

增选启动!10年来这些高校当选两院院士最多!(附最新增选名单)|一读·有数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盘点(附最新立项名单)|一读·有数

诸强争霸!近20年国家杰青数据大盘点|一读·有数

社科研究哪家强? 4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盘点|一读·有数

科技创新“最强”校!这些高校,出类拔萃|一读·有数

二十大闭幕!这些高校有人进入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一读·有数

教育研究“风向”如何?国字号教育研究项目近3年立项数据一览|一读·有数

·高校国际化

我们究竟应拿什么评价高校国际化建设水平?|【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①

高校国际化战略怎么定?来看看这两所世界一流大学|【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②

高校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来看看这些世界一流大学|【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④

从学术产出数据看高校国际化合作|【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⑦

干货!教你拥有一支高校国际化建设“铁军”

大学国际化建设有章可循,先从哪开始?

想建成国际化高校?从这6件事开始!

·高校数字化转型

大型高校人事系统如何建设?看看加州大学的最新人事系统——UCPath【智慧校园专题】④

高校数据治理战略:来自加州伯克利的启示

高校数据治理战略:来自斯坦福的启示

海外一流高校职员考核知多少:以加州伯克利、斯坦福、MIT为例

温馨提示: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 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一读EDU”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一读EDU”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 选择「设为星标」

文章不错,分享给更多人吧

推荐内容